有很多朋友问我,脸上总长一些小疖子,很烦人,影响美观,是不是火气太大了,我可不可以吃一些泻火的中药调调,比如说三黄片、菊花茶什么的。这种情况的确比较常见,有些人脸上经常会长疖子,而有些人却根本不长,这主要与人体的内环境有直接关系。但是,是不是可以使用泻火的中药调理,就不能从一而论了。
到底什么是疖?
1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和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分为有头疖和无头疖两种。有头疖可以见到皮肤上有一个红色并且触手发热的肿块,大约直径3cm以内,疼痛,突出皮肤,肿块中央有一个白色小脓头,破溃脓出之后便会自愈。无头疖皮肤上有一个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没有脓头,表面灼热,有明显触痛,2-3天化脓后形成一个质地较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如果我们见到一个肿胀范围较大的肿块,肿势较高,皮肤颜色发深红,摸着烫手,表皮紧张光亮,有时还可见到肿块上有多的大小不等的白色脓头,多伴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等全身症状,这是我们要小心,这不是疖,这是另一种疾病,叫做痈。
疖是怎么引起的?
21.湿热壅结:本身为湿热体质,或者大量禁食辛辣刺激饮食,湿热搏结,经络受阻,毒蕴肌肤而成。这种称之为实火,此类患者多可伴见发热,心烦、口渴,口苦咽干,小便发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2.阴液亏虚:本身属于阴虚体质,或者病后阴液损伤,容易感染邪毒,反复发作。这种称之为虚热,此类患者多可伴见低热,烦躁口渴,四肢乏力,腰膝酸软,夜间盗汗,多梦少寐,舌红,苔薄,脉细。
疖可以用泻火的中药吗?
3疖的调理需要依照不同种类来分别对待,对于湿热壅结类型的,自然可以使用清热泻火类中药进行调理,比如三黄片、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片、穿心莲片等等,也可以使用大黄、菊花、金银花等等泡茶饮用。但是,如果是阴液亏虚型的,以上方法不但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反而会损伤人体正气,加重病情,对于此类情况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滋阴的中药,比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等,也可以使用枸杞、天冬、麦冬、玄参等等熬粥饮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因为属于实火,人体正气不虚,服药见效较快,但是后者为虚热,正气已经亏顺,服药见效较慢,要坚持服用。
疖的预防
4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疖的外治法
51.白萝卜、木瓜叶、鲜嫩桃叶、生丝瓜等,均可单用,捣汁外敷患部。
2.干杏仁、干紫甘蔗皮等,菊科单用,研末麻油调敷患部。
3.独头蒜加蜂蜜捣汁、鲜马兰头加白酒和食盐捣汁、松香研末加白酒、生芋加食盐捣汁、生白番薯去皮加鲜鱼腥草捣烂、黄豆浸软加白矾捣烂、赤豆浸软捣烂加水或醋或蜂蜜或鸡蛋清,也可外敷患部。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