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斧、花福蝶……”
孩子说话口齿不清,甚至都上学了别人还听不懂他说什么,原因在哪里?到底怎么办?
下面我就针对不同原因和对应策略,给到大家一些改善方法。
原因一:构音障碍完整的说话过程,需要“嘴唇”、“舌头”、“咽喉”和”肺部“协调联动才能实现。反过来讲,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彼此之间协调性不足,都会导致发音不准/不清,这种情况即“构音障碍”。
孩子的构音障碍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
1.省略语音的某些部分,如把“飞机(ji)”读成“飞一(yi)”;
2.复韵母省略或简单化,如把“蚊(wen)子”读成“无(wu)子”,“汪汪(wang)”读成“娃娃(wa)”;
3.用其他声母替代正确的声母,如把“耳朵(duo)”读成“耳郭(guo)”,“泡泡(pao)”读成“抱抱(bao)”;
4.难以理解的歪曲构音。
出现以上情况,刨除可能存在的舌系带过短、唇腭裂等情况,说明孩子在构音上会存在障碍。
改善策略:
对于非生理因素造成的口齿不清,即功能性构音障碍,通过正规的构音训练可以帮助改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带孩子玩一些锻炼到各个发声器官的游戏。比如吹气球,吹蜡烛,吹泡泡等游戏,来锻炼唇功能。
原因二:口腔肌肉锻炼不足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从小让孩子吃流食,添加辅食较晚较少,没有充分咀嚼、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很容易造成口腔和面部肌肉力量差,导致孩子口腔肌肉张力不足。
这完全是因为缺乏锻炼的原因,所以相应的,通过适量有针对性的锻炼即可改善。
改善策略:
给予孩子咀嚼训练,比如嚼牛肉干等,也可以玩一些简单的口肌小游戏,比如家长用手触碰孩子面颊不同位置,让孩子在口腔内用舌尖抵住触碰位置。
还可以让孩子日常玩吹气球、吹泡泡,用吸管喝水、用舌头舔上下嘴唇等等。
原因三:听知觉失调孩子一岁左右,会进入语言发展关键期,此时听觉系统的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需要准确听到并接收到声音信息,大脑功能区才能进行分析理解和转化,指挥身体做出相适应的动作。
一旦听觉系统发育不健全,导致传入的声音信息与孩子所需要的声音信息不同,孩子听不准音,自然也就无法正确模仿,导致发音学习受到影响,出现口齿不清的情况。
改善策略:
对于因听觉失调导致的口齿不清,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以下几个感统训练游戏。
听觉数字游戏:家长从1数到50,提前和孩子约定好,单数拍手双数跺脚,逐渐过渡,增加难度。
听词语做动作:家长将动物、植物、物品等种类打乱顺序给孩子读,让孩子进行分类并做出相应动作。如:水果举左手,动物举右手。
听说故事:家长讲一个孩子熟悉或者陌生的故事,讲完后由孩子复述。难度和准确度要求逐步提高。
只有耳朵输入正确的原材料,孩子的嘴巴才能输出优质的语言产品,加强对孩子的听知觉的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听知觉,对于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极为有利和重要。
原因四:语言环境不佳孩子学话的主要途径是模仿,如果孩子周围的成人说话含混不清,孩子的话也就说不清。
听的少,说的少,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如果没有足够量的摄入,就可能出现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
所以一定要多鼓励孩子用语言去表达,也就是输出,即便我们通过“嗯嗯哦哦”就能明白他们的想法,也不要就此满足。
另外,有的成人说话没有问题,但对孩子过于娇惯,任其娇滴滴地说话,长此以往,形成习惯,也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
改善策略:
很多孩子口齿不清都是因为语言环境不佳,所以改善的关键还是在家长,家长一定要以正确的语言习惯来引导孩子,对孩子不良的说话习惯,要及时纠正。
某些发音到了可以纠正的年纪,就有必要去提醒孩子正确的发音,否则孩子就觉得没有准确表达、口齿清晰的必要了。
只要孩子有一点点的改变,就好好夸奖他,说他很棒,这样不仅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培养孩子对于改善发音的兴趣。
所以说孩子口齿不清的原因有很多,越早开始训练越容易纠正孩子的不良发音方式。家长务必要找准了再帮其改善,切不可自以为是胡乱改善。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