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对宝宝的语言发育都非常关心,宝宝的语言发展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呢?当宝宝会说话,从开始发出声音到模糊发出爸爸妈妈,发展到见到爸爸叫爸爸,想找妈妈叫妈妈,也就是有意识的知道语音的意义,并且表达出来,这说明孩子具备会说话的能力。大多数孩子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的就会学说话了。就像孩子会随着长大而学会翻身,独坐和走路一样,学习说话需要非常多的准备,那么孩子们是怎样学会说话的呢?
首先需要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还记得0~3个月的宝宝吗?他们听到喜欢的声音会笑,在三个月左右宝宝的头已经控制得稳当了,听到声音就会快速的转过头来确定发出声音的位置和对象。宝宝在这个阶段会通过不同的哭声、表情、动作来回答,并且在玩耍间气流通过发音器官逐渐发出等等声音,接下来宝宝在出生后较短时间内就能把语音和其他声音区别开来,并且逐渐区别出母语系统里面的语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宝宝能够逐渐的知道每个词语之间的停顿,每个句子之间的停顿,知道这是词句子,正如我们看泰剧、日剧、美剧、韩剧等等。
在7~9个月左右,宝宝就会在日常互动当中,通过视觉和接触到的感觉、动作、物品和对应的语音结合起来,慢慢理解到语言的意义,逐渐知道妈妈是指特定的人,例如听到妈妈会用眼神追寻和确认能理解一些词语,例如说拜拜的时候会做出相应的动作,这个时候宝宝的发音更加丰富,也开始有意识的模仿大人的发音。在10~11个月的时候,宝宝就慢慢懂得更多词语的意义了。
宝宝一岁左右的时候,开始能用简单的动作来回应简单指令,这样可以逐渐积累更多的词语的理解和体验,直到开始发出第一个有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出第一个词,随后会说的词语越来越多,但是通常一个词只表示某个特定的物件,直到两岁左右才能把思维和词语形成联系。例如一岁半的孩子只知道球就是眼前的这个球,而到两岁左右,他可以理解像眼前的球这样的圆的可以滚动起来玩的一类玩具或者物件都叫球。
那么孩子语言发育的第一步就是需要能听到,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基础之一,需要有个健康的小蜗牛,孩子要会说话能说话,首先需要能听见,那就需要有能听见听得清楚的装置。正如我们需要借助收音机的设备,才能把有效的波动转化为声音一样。大家在文字稿的图片可以看到,声音是通过耳廓收集后,经过一条管道和一些物质,这个物质就是骨膜等等东西传导并且转化成其他信号的地方,也就是到了我们的耳蜗小蜗牛这里,然后再经过天神经传入大脑,大脑最后接收到开始的声音,并且转换成不同的信号,这样我们就理解到不同声音的意义了。
而在这条路上的,每个传导声音的零件,包括外耳道、耳蜗、听神经等等都可能影响到声音的传导。通常在出生的时候孩子就会进行听力筛查,但是即使早期宝宝通过了听力筛查,如果留意到语言发育的红旗指标,例如三个月的宝宝对声音缺乏合适的反应,他们还不会听到声音来确定和寻找生源,以及到了会说话的年龄还不会说话等等,就需要再次排查听力问题。
第二,宝宝需要能读懂,这是语言的物质基础之二,也就是大脑跟语言的密码。前面我们说到了声音通过一系列相互合作的零件共同协作,最后传给大脑的听觉中枢,大脑则需要把这些听觉中枢分析的各类信息,结合视觉器官以及其他的感感觉器官的各类信息一起分析,也就是把看到的和摸到的闻到的等等这一些信息内容一起综合起来,把这些反复的体验和具体的声音结合起来。最后理解到这些声音是指这个人这个动作物件,这是在这些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复杂的大脑加工活动。
说到这里大家想一想电子产品能不能帮助宝宝学习语言,为什么?答案我们在后面揭晓,大家来继续听。第三个宝宝能说出来,这是需要语言的物质基础之三,也就是发出声音的密码既然能听见能理解,那么孩子是不是就能说话呢?答案是还需要一个发出声音的装置,我们用手提电脑用耳麦来听声音,但是也需要开放麦克风的功能才能说出来,让对方听得到对不对?所以孩子要能说话,只是听到理解还不够,还需要有发出声音的装备,这就是发生器官大脑在加工信息理解声音的信号后,需要下达命令给发出声音的装备,说出相应的话,所以当大脑听觉中枢处理大量的声音数据后,就需要把信息再传给运动中枢,再由运动中枢发出命令,让嘴巴说出话和最后发生的器官是需要气息传导到喉部,发出声音,再由唇舌、下颌以及口周肌肉协调配合来发出不同的声音的。
那么第4个,孩子还需要有机会学,才能有机会说,这就是我们要说到的语言的家庭环境,也就是当孩子有良好的听力,可以处理这些信息的大脑以及健康的发生器官,孩子还需要有学习的环境来帮助他们会说话和能说话。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