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疖痈发知多少——发
“痈之大者名发。”一般来讲,把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有的3—5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褐色腐溃,或中软而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西医认为其多由于皮肤、黏膜损伤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受病菌感染所致,或局部化脓性感染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液传播而发生,属感染性疾病。其治疗主要以抗感染、抗休克、消肿等为主。
中医认为,发的致病因素不外乎热毒、湿、痰或感染毒邪导致,故治疗上,针对病因及证型不同,给予清热、解毒、化湿、化痰等对症处理。发,依病位不同,有锁喉痈、臀痈、手发背和足发背。
发生于结喉处的,称为锁喉痈,通常来势暴急,肿势散漫,范围较大,且症状发展变化较快,可并发喉风、重舌等险证。其致病多因外感风温毒邪,客于肺胃,热伤胃阴,循经上攻或因痧痘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挟痰热凝结而成,治宜益胃养阴、清解余毒;或因体弱,口唇齿龈生疳,咽喉糜烂感染邪毒而继发,热毒聚结,治宜散风清热、化痰解毒。由于该病多发喉结正中处,病程发展迅速,故当发现喉结部红肿不适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发病时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若出现高热,应尽量卧床休息,气喘气促时应取半卧位。
发生于臀部的称为臀痈,其病位较一般痈深,范围也大,采势急骤,易腐易溃,常多由湿热火毒蕴结,或肌肉注射时感染毒邪,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成。臀痈初起时,臀部一侧红肿热痛,患肢步行困难,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红肿逐渐扩大而有硬结,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黑色腐溃,或中软不溃,或溃后脓出黄稠,其多为火毒之邪致病,湿热火毒蕴久,化腐成脓,故臀部肌肉湿烂流脓,治宜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之法;部分伴有大块腐肉脱落,以致疮口深大,收口较慢,此多因溃后脓出不止,损伤气血,正气不足,邪毒留恋,故疮口较深,收口缓慢,治宜调补气血;部分臀痈,患处红热不显,而硬块坚巨,有疼痛与压痛,患肢步行不便,进展较为缓慢,全身症状也不明显,一般经过治疗后,多半能自行消退,该类臀痈多为痰湿之邪致病,痰湿之邪内生,蕴阻于臀部,结而成块,故漫肿不红,结块坚实,湿为阴邪,缠绵难愈,故进展缓慢,治宜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发生于手背部的,称为手发背。其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日久可损筋伤骨。《医宗金鉴》云:“初起形如芒刺,渐感疼痛,高肿红活。”病因多为风火湿热之邪,结聚于手背部,以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火蕴毒,外发溃烂。或因手背部外伤,感染邪毒而致。初起手前部漫肿无头,边界不清.色红灼热,疼痛不适,伴恶寒发热、大便黄等全身症状,约经7—10天后,肿块中间肿胀高突,色紫红,灼热,疼痛如鸡啄,伴高热、口渴、大便结、小便黄若按之有波动感者,则内脓已成,溃破时皮肤湿烂,脓水色白或黄,或夹有血水,全身症状随之而减轻,此多为风火湿热之邪客于手背,蕴而化热化毒导致,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之法;如2—3周肿势不趋局限,溃后脓水稀薄,则为损筋伤骨之征,多为病久或溃后,气血耗损,而致气血虚弱,治宜调补气血。
发生于足背的,称为足发背。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疡医大全》云:“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成。”多因湿热下注于足背部,气血凝滞,蕴积成毒,化热外发;或因足部外伤,瘀血阻滞,感染毒邪而成。故治宜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之法。
除一般内治法外,发属中医阳症疮疡,故可依一般阳症疮疡分期施治,配合应用金黄膏等外用药物治疗,若脓已成,应及时切开引流,若已破溃,应保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不畅,脓排未尽而导致病情反复等情况,若脓排已尽,可配合使用生肌散等药物化腐生肌,促进愈合。一般调护上,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对于锁喉痈呼吸不畅者,可采取半卧位,足发背患者,患足忌行走,以减少患肢负荷,抬高患肢,并使患足侧位放置,以利脓液引流。
(医院胃肠与疝外科刘霞张云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