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耳科学杂志,年17卷4期
罗伦特隐球菌致外耳道炎1例分析
王志斌陶祥明张金翠方福瑾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为真菌进入外耳道后繁殖生长所引起的一种以皮肤感染为症状的疾病,多局限于外耳道,偶可侵及中耳或乳突根治术腔[1],常见的致病菌有曲霉菌、念珠菌、青霉菌及毛霉菌等,而外耳道罗伦特隐球菌感染鲜有报道。
罗伦特隐球菌是一种罕见的非新生型人类病原体,早期被认为是腐生性和非致病性的[2]。它广泛分布于多种环境中,包括空气、土壤、水、鸽子粪便、食物等[3]。近年来,关于这种机会性致病菌的报道呈增加趋势,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4]。本文简要阐述一例罗伦特隐球菌感染致外耳道炎症的诊疗过程,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1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与临床表现
患者,男性,25岁,年6月以头晕伴左耳闷胀感为主诉就诊于蚌埠医学院附医院耳鼻喉科眩晕门诊。患者近期有游泳外耳道进水史,无抗生素使用史,既往身体健康,无脚癣,无家禽、鸽粪接触史。体格检查示: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鼻腔通气良好,鼻甲无明显异常,口、咽部检查均未见异常。
1.2辅助检查
耳内镜检查示患者左外耳道、鼓膜可见均匀分布、灰白色粉末状附着物(图1),右侧外耳道无异常。
1.3取材及培养
1.3.1取材:患者左外耳道病灶部位,无菌拭子蘸取附着物于无菌试管送检。
1.3.2培养:标本接种于显色板,于细菌培养箱培养(培养条件:35℃,5%CO2)。培养2d后,有明显菌落生长,经鉴定(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分析鉴定),检出该菌为罗伦特隐球菌。
药敏结果见表1,质控菌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ATCC。
1.4治疗及预后
碘伏液(有效碘含量0.45~0.55%)及3%双氧水冲洗左外耳道并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每次mg,每天一次。一周后复查,左外耳道及鼓膜真菌明显减少(图2)。两周后复查,示左外耳道未见真菌生长,外耳道皮肤无红肿,鼓膜完整、清晰可见(图3)。
2讨论
隐球菌属担子酵母菌属,系机会致病菌[5],已分离鉴定70余种。上世纪临床病例中,绝大多数隐球菌病由新生隐球菌感染所致,易感人群为免疫力低下者,如AIDS患者、肿瘤化疗者、器官移植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6,7]。据报道,全球每年发生隐球菌病超万例,造成近人死亡。因此,及时、准确的诊疗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
近十年来,隐球菌病中由非新生隐球菌所致感染达到80%左右,特别是罗伦特隐球菌,其感染致病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受到广泛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