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外耳道疖治疗专科医院 >> 外耳道疖诊断 >> 中医外科湿疮

中医外科湿疮

 

第九节湿疮

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其特点是:具有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复发。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其名称也不同,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手部者,称为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

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慢性者则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乃致肌肤甲错。发于小腿者则常由经脉弛缓、青筋暴露,气血运行不畅,湿热蕴阻,肤失濡养所致。《医宗金鉴·血风疮》指出:“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搔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搔痒,日轻夜甚。”指出本病的发生与心、肺、肝、脾四经的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1.急性湿疮相当于西医急性湿疹。

本病起病较快,皮损常为对称性,原发性和多形性(常有红斑、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流滋、结痂并存)。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亦可泛发全身,但常以头面、耳后、手足、阴囊、外阴、肛门等,多成对称分布。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皮损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流滋、糜烂及结痂,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红斑、丘疱疹,故边界不清。如不转化为慢性,1~2个月脱去痂皮而愈。自觉瘙痒剧烈,搔抓、肥皂热水烫洗、饮酒、食辛辣发物均可使皮损加重,瘙痒加剧,重者影响睡眠。搔抓染毒多致糜烂、渗液、化脓,并可发疖、臖核等。

2.亚急性湿疮相当于西医亚急性湿疹。

常由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失当,致病程迁延所致。亦可初发即呈亚急性湿疮。皮损较急性湿疮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自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3.慢性湿疮相当于西医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和亚急性湿疮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部分病人一开始即表现为慢性湿疮的症状。

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窝、膝窝、外阴、肛门等处。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色,皮纹显著或呈苔藓样变。皮损表面常附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流滋。发生于手足及关节部位者,常易出现皲裂,自觉疼痛影响活动。患者自觉瘙痒,呈阵发性,夜间或精神紧张,饮酒、食辛辣发物时瘙痒加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湿疮由于病因和性质有所不同,好发某些特部位,临床表现可有一定的特异性。常见特定部位的湿疮有以下几种:

(1)耳部湿疮又称旋耳疮。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也可见耳轮上部及外耳道,皮损表现为红斑、流滋、结痂及皲裂,有时带脂溢性,常两侧对称。

(2)头部湿疮多由染发、生发、洗发剂等刺激所引起。呈弥漫性,甚至累及整个头皮,可有脓性流滋,覆以或多或少的黄痂,痂多时可将头发粘结成团,或化脓染毒,发生臭味,甚至可使头发脱落。

(3)面部湿疮常见于额部、眉部、耳前等处。皮损为淡色或微红的红斑,其上有或多或少的鳞屑,常对称,自觉瘙痒。由于面部要经常洗擦,或应用化妆品刺激,病情易反复发作。

(4)乳房湿疮主要见于女性。损害局限于乳头,表现为潮湿、糜烂、流滋,上覆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反复发作,可出现皲裂,疼痛,自觉瘙痒,一般不化脓。

(5)脐部湿疮皮损为位于脐窝的鲜红或暗红色斑片,或有糜烂、流滋、结痂,皮损边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肤,常有臭味,自觉瘙痒,病程较长。

(6)手部湿疮由于手是暴露部位,接触致病因素机会较多,故手部湿疮极为常见。好发于手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皮损形态多样,边界不清,表现为潮红、糜烂、流滋、结痂。至慢性时,皮肤肥厚粗糙。因手指经常活动而皲裂,病程较长,顽固难愈。

(7)阴囊湿疮为湿疮中常见的一种。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可延至肛周,甚至阴茎部。有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前者表现为整个阴囊肿胀、潮红、轻度糜烂、流滋、结痂,日久皮肤肥厚,皮色发亮,色素加深;后者潮红、肿胀不如前者,皮肤浸润变厚,呈灰色,上覆鳞屑,且有裂隙,因经常搔抓则有不规则色素消失小片,瘙痒剧烈,夜间更甚,常影响睡眠和工作。

(8)小腿湿疮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常伴有青筋暴露,皮损呈局限性暗红色,弥漫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滋,日久皮肤变厚,色素沉着。常伴发小腿溃疡。部分患者,皮损中心色素减退,可形成继发性白癜风。

(9)钱币状湿疮是湿疮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皮损似钱币状而得名。常见于冬季,与皮肤干燥同时发生。皮损好发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臀、乳房等处。皮损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密集而成钱币状,滋水较多。慢性者,皮肤肥厚,表面有结痂及鳞屑,皮损的周围散发丘疹、水疱,常呈“卫星状”。自觉瘙痒剧烈,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1.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疮鉴别。(表5-2)

表5-2急性湿疹与接触性皮炎鉴别

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

病因病因常不明确常有明显的病因

部位不固定,常对称发生常限于接触部位

皮疹多形性,丘疹,水疱等较单一,有水肿、水疱,

边界弥漫不清境界清楚

接触史不明确有

主要症状瘙痒剧烈痒或灼热感

转归常有复发倾向去除病因,较快痊愈,

不再接触即不复发。

2.牛皮癣与慢性湿疮相鉴别。本病好发于颈侧、肘、尾骶部,常不对称;有典型的苔藓样变,皮损倾向干燥;无多形性损害。

本病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以养血润肤为主。外治宜用温和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湿热蕴肤证

证候:发病快,病程短,皮损有潮红、丘疱疹,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水疱多,破后流滋多者,加土茯苓、鱼腥草;瘙痒重者,加紫荆皮、地肤子、白藓皮。

②湿热浸淫证

证候:发病时间短,皮损面积大,色红灼热,丘疱疹密集,瘙痒剧烈,抓破脂水淋漓,浸淫成片;伴胸闷纳呆,身热不扬,腹胀便溏,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脾虚湿蕴证

证候:发病较缓,皮损潮红,丘疹,或丘疱疹少,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利湿止痒。

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藓皮。

④血虚风燥证

证候:病程久,反复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或皮损粗糙肥厚,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后瘙痒加重;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瘙痒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先煎)、徐长卿、夜交藤、酸枣仁。

(2)外治

①急性湿疮初起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外治宜清热安抚,避免刺激,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温洗,或10%黄柏溶液、炉甘石洗剂外搽。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外治宜收敛、消炎,促进表皮恢复,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或10%黄柏溶液、三黄洗剂等湿敷,或2%~3%硼酸水冷敷。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急性湿疮后期滋水减少时,外治宜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清除残余炎症,可选黄连软膏、青黛膏外搽。

②亚急性湿疮外治原则为消炎、止痒、干燥、收敛,选用三黄洗剂、3%黑豆馏油、10%生地榆氧化锌油、2%冰片,5%黑豆馏油泥膏外搽。

③慢性湿疮外治原则以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为主,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根据瘙痒及皮肤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浓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一般可外搽青黛膏、5%硫磺软膏、5%~10%复方松馏油软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

3.其他疗法

西医疗法

①内服以抗炎、止痒为目的,选用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的应用。比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多虑平、酮替芬、阿斯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可选其中1~2种药应用。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脉给药,或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②外用药,急性期无渗液者用氧化锌油,渗出多用3%硼酸溶液湿敷,当渗出减少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可与油剂交替使用。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对顽固局限肥厚性损害可用糖皮质激素作局部皮内注射,1次/周,4~6次为1疗程。

1.急性湿疮,忌用热水烫洗,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患处。

2.湿疮患者,应避免搔抓,以防感染。

3.湿疮患者应忌食辛辣、鱼虾、鸡、鹅、牛、羊肉等发物,亦应忌食香菜、韭菜、芹菜、姜、葱、蒜等辛香之品。

4.急性湿疮或慢性湿疮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各种疫苗和接种牛痘。

附:婴儿湿疮

婴儿湿疮是发于1~2岁婴儿的过敏性皮肤病。又称奶癣、胎疮。相当于西医的婴儿湿疹。其特点是:好发在头面,重者可延及躯干和四肢,患儿常有家庭过敏史,多见于人工哺育的婴儿。

由于禀性不耐,脾胃运行失职,内有胎火湿热,外受风湿热邪,两者蕴阻肌肤而成;或因消化不良、食物过敏、衣服磨擦、肥皂水洗等刺激而诱发。

皮损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侵至额部、眉间、头皮,反复发作,严重者可侵延颈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皮损形态多样,分布大多对称,时轻时重。在面部者,初为簇集的或散在的红斑或丘疹;在头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腻性的鳞屑和黄色发亮的结痂。病轻者,仅有淡红的斑片,伴有少量的丘疹、小水疱和小片糜烂流滋;病重者,红斑鲜艳,水疱多,以糜烂流滋为主。转为亚急性者,水疱减少,暗红色斑片,丘疹稀疏,附有鳞屑。若过分搔抓、磨擦、洗烫,则糜烂加重,流滋增多,并可向颈部、躯干、四肢蔓延。常因皮肤破损而继发感染,引起附近臖核肿痛,伴有发热,食欲减退,便干溲赤等全身症状。自觉阵发性剧痒,遇暖尤甚,以致患儿常将头面部在枕上或母亲衣襟上磨擦,或用手搔抓,烦躁,哭闹不安,常影响健康和睡眠。

临床常根据发病年龄及皮损特点分为以下三型。

1.脂溢型多发于出生后1~2个月的婴儿。皮损在前额、面颊、眉周围,呈小片红斑,上附黄色鳞屑,颈部、腋下、腹股沟常有轻度糜烂。停乳后可痊愈。

2.湿型(渗出型)多发于饮食无度,消化不良,外形肥胖3~6个月的婴儿。皮损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流滋。易继发感染而有发热,纳呆,吵闹,臖核肿大等症状。

3.干型(干燥型)多发于营养不良瘦弱或皮肤干燥的1岁以上婴儿。皮损潮红、干燥、脱屑,或有丘疹和片状浸润,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胎火湿热证

证候:皮肤潮红,红斑水疱,抓痒流滋,甚则黄水淋漓、糜烂,结黄色痂皮;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凉血清火,利湿止痒。

方药:消风导赤汤加减。脂溢性者,加地骨皮、生山楂、白花蛇舌草;湿性者,加土茯苓、车前草、苍术、黄柏;干性者,加太子参、麦冬、女贞子。

②脾虚湿蕴证

证候:初起皮肤暗淡,继而出现成片水疱,瘙痒,抓破后结薄痂;患儿多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缓。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

(2)外治

①脂溢性和湿性用生地榆、黄柏煎水或马齿苋合剂、2%硼酸水外用冷湿敷,待流滋、糜烂减轻后,选用青黛散油、黄连油或蛋黄油外搽。

②干性用三黄洗剂、黄柏霜外搽。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dnfm.com/wazlyy/10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