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的“基层医生俱乐部”,添加 1、外耳道有脓液或分泌物时,滴药前分别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外用生理盐水清洁外耳道,并用棉签拭干或吸干。
2、滴药时宝宝取侧卧位或坐位,患耳向上。用手牵拉耳廓(成人向后上方牵拉,小儿向后下方牵拉),拉直外耳道,将药液沿外耳道后壁缓慢滴入3~5滴,药液要盖过鼓膜,如滴入耵聍软化液,每天可滴7-8次,每次滴入药液量要适当增加,滴药后可能有耳堵塞、闷胀感,以免病人不安。
3、滴药后用手指轻拉耳廓或反复轻按耳屏数次,使药物流入耳道或中耳腔内,保持原体位5~10分钟。
4、注意动作轻柔,当患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大泡性鼓膜炎、急性中耳炎鼓膜未穿孔前牵拉耳郭或轻按耳屏会增加患者疼痛,动作更应轻柔。
5、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注意是否有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如出现不适,病人就地休息并处理。
6、如果天气比较冷应将滴耳剂预热,使滴入的药液温度接近体温水平,不宜过热或过冷,以免刺激迷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耳痛剧烈时不用酒精制剂,以免加重疼痛。
7、当发生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耳漏时,应禁止耳部填塞、冲洗和点药,否则会造成逆行感染。
8、对外伤性鼓膜穿孔急性期,禁止任何水样液体滴耳,以免细菌随药液进入中耳腔,导致感染。
(作者:医院主任护师彭湘粤)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击一下右上角“三个点”分享到朋友圈吧(^_^)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