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最近新闻中看到孩子在训练睡眠中哭闹了半小时后不幸死亡,让人心痛更让人震惊,大家纷纷在谴责母亲的无知,谴责睡眠训练的科学性,小编也在深思这个问题,也许睡眠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孩子的诉求,也就是哭声的判断,才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如果妈妈读懂孩子的哭声,知道她表达的意思,这场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了。
那孩子的哭声到底在诉说写什么?
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怎么一不小心就哭了?”
“这么小一个人,怎么这么能哭?”
“哭了怎么哄都哄不好,才哄好一个不小心又哭了”
“一哭就想抱,但好像说这样会养成坏习惯......”
“有人说不能竖抱,可是我们家宝宝竖抱就不哭了怎么办?”
哭声的传递内容
婴幼儿哭闹是生理需要和疾病不适的一种表现。大多时候孩子哭闹都非疾病状态。
尤其是初生婴儿,当他们想要寻求成人保护,但又不会运用语言,也没有爬行或跟随等接近成人的行为能力,只能通过哭、笑、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来吸引你的注意并传递信息。
随着年龄增长,哭泣的原因会逐渐变得复杂。除了表达要求和不适外,当宝宝成长到8个月左右时,还会习得假哭行为,并且会随时观察成人的反应。
对于已经在孩子的哭声里饱受精神折磨,摸爬滚打一段时间的爹妈,依靠自己的感知能力和养育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出不同意义的哭声,来解决孩子一些非病理性的问题。
比如饥饿、口渴、冷热不当、潮湿、体位不当、惊吓、衣物过紧过重、睡眠不足、爱抱和昼眠夜哭的不良习惯、蚊虫叮咬、大便前肠道蠕动加剧等等。
相关阅读:宝宝的哭声,你听得懂吗?
一般情况下的啼哭是怎样的呢?
婴幼儿的声道较小且喉部位置较高,这样的特殊结构使婴儿哭声的基础频率一般在较高的-赫兹之间。其次声门下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哭声循环的速率较高,所以婴儿哭声的持续时长较短。
因此正常婴儿的哭声洪亮、婉转、有调。强度不大、持续时间不长,通常满足要求或者去除非病理性因素,啼哭便会停止。
当你发现孩子的啼哭性质和时间明显异于平常且伴有一些平时没有的动作和症状,并难以安抚时,应注意并考虑就医。
家长们可参考以下条例观察宝宝状况,仅供一方面信息参考。
(一)啼哭的性质
1、尖声哭叫可能提示痛苦程度。
2、突然剧烈啼哭,且挣扎不安,应特别注意警惕肠套叠、嵌顿疝、婴儿肠痉挛和锐物刺入等。
3、出现高调尖叫声或哭声发直可能提示颅内出血、核黄疸、脑膜炎、脑炎或者其他原因导致颅压增高。
4、哭声嘶哑通常提示喉炎、喉水肿等上呼吸道炎症。
5、哭声细小应注意排除先天性肌迟缓或疾病严重衰弱无力。
6、猫叫样哭声,哭声像小猫,要警惕猫叫综合征(染色体异常);小羊叫样哭声提示可能为corneliadelange综合征。
(二)啼哭的时间
1、进食或哺乳时啼哭:应意口腔炎或鼻塞;吸乳时婴儿上唇或母亲乳房阻塞婴儿鼻孔;以及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贫血患儿因缺氧不能用力吸乳或进食等。
2、夜间哭闹者:除饥饿、昼眠夜哭等不良习惯,以及夜被不当(过热或者过冷)外,活动性佝偻病、肠寄生虫病(如今都非常少见了)也会造成夜哭。
3、排便时啼哭应注意结肠炎、膀胱炎、尿道口炎和消化或泌尿系畸形等。
4、经给刺激后啼哭较正常婴儿延迟,应注意大脑病变。
(三)啼哭与体位
1、一改变体位或触碰到某些部位就哭闹,应注意婴儿身体是否有某处有炎症、外伤、骨关节病变,或考虑痛觉过敏。
2.宝宝总是抓扯自己的耳朵,提示外耳道疖、中耳炎。
3、转头或屈颈啼哭,提示颈部软组织损伤,或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等。
4、一抱起来就不哭的宝宝,大多是不良习惯。
(四)啼哭与伴随症状
1、伴有发热、流涕、咳嗽者常提示呼吸道感染可能。
2、伴有呼吸、心率加快、发绀者可能提示心肺疾病。
3、阵发性剧烈哭泣,伴有呕吐或便血者需警惕肠套叠、肠梗阻、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
4、伴有多汗、枕秃,易惊等应注意排除佝偻病、营养不良等。
5、伴有面色苍白或肝脾、淋巴结肿大者需排除血液病。
6、伴有高声尖叫、频繁呕吐、前囟膨出,需警惕脑性疾患。
(五)啼哭与肠痉挛
肠痉挛是婴儿啼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非器质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啼哭,且难以安抚,昼夜均可突然发生。严重者手足伸蹬、翻滚、出汗、面色苍白、拒绝被压腹部,但腹肌张力不高(肚子摸起来不是硬邦邦的)。
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疼痛停止后,婴儿一般情况转好,无明显病容,全腹肌张力正常,无固定压痛和包块,亦无发热、呕吐、腹泻等表现。
肠痉挛一般在3~6个月龄时可自行缓解,家长可不用太过担心,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持续性啼哭都是肠痉挛。
由于篇幅原因,关于如何安抚婴幼儿哭闹,一些关于安抚方法的讨论,包括宝宝喜欢的互动方式介绍放于下期,未完待续......
作者:小姚技师
医院
儿童保健科
参考文献:
1、李想,郑涌,孟现鑫,李鹏,李红.成人对婴儿哭声的反应及其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1(10):-.
2、廖清奎.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三版
3、杨丽君,普珍,仁增拉姆,董海.持续性婴儿啼哭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30(2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