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学、外耳疾病
第一章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第一节耳的应用解剖学
一、颞骨
颞骨位于头颅两侧,镶嵌在顶骨、蝶骨、颧骨和枕骨之间,参与构成颅骨底部和侧壁。
颞骨由5个部分组成:鳞部、鼓部、岩部、乳突部和茎突
1.鳞部
(1)外面:颞线——作为颅中窝底平面的颅外标志
(2)内面:脑回压迹和脑膜中动脉沟
2.鼓部
一弯曲的U形骨板,位于鳞部之下,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和后壁的一部分
3.乳突部
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中
4.岩部
(1)前面:组成颅中窝的后部,并与鳞部的脑面相连
①三叉神经压迹——容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
②岩浅大神经沟——容纳岩浅大神经
③岩浅小神经沟——容纳岩浅小神经
④弓状隆起——上半规管位于其下方
⑤鼓室盖——分割颅中窝和鼓室
(2)后面:为岩上窦、岩下窦和乙状窦围成的三角形鼓面,组成颅后窝的前壁
①内耳门(内通道口)——内听道底被分为四区,分别通过面神经、蜗神经、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
②前庭小管(前庭水管)外口——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在此延续
(3)下面
①颈动脉管外口——颈内动脉和颈动脉神经丛
②颈静脉窝——颈静脉球
③蜗水管外口——外淋巴液通过此小管流入蛛网膜下腔
5.茎突
①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出颅
二、外耳
1.耳廓:耳轮、对耳轮、耳轮脚、舟状窝、三角窝、耳甲腔、耳甲艇、耳屏、对耳屏、耳垂
2.外耳道:
?起于耳甲腔底,向内止于鼓膜,由软骨部和股部组成,略成S形,长2.5—3.5cm
?成人外耳道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
?外耳道两处狭窄:①骨部和软骨部交界处;②骨部距鼓膜约0.5cm处(外耳道峡)
?外耳道走行:①外段:向前、向内而微向上;②中段:向后、向内;③内段:向前、向内、微向下
毛囊、腺体分布:①软骨部: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分布较多;②骨部:毛囊和耵聍腺较少
3.外耳的神经、血管和淋巴
(1)神经:
主要来源:①下颌神经的耳颞支(耳颞神经):分布于外耳道前壁,牙痛可引起反射性耳痛;②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外耳道后壁,刺激外耳道后壁皮肤可引起反射性咳嗽
(2)血管
①动脉: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供给
②静脉:与动脉同名
(3)淋巴结:
①耳廓前:耳前淋巴结、腮腺淋巴结;
②耳廓后:耳后淋巴结
三、中耳
(一)鼓室
鼓室可分为3个部分:
①上鼓室:或称鼓室上隐窝,位于鼓膜紧张部上缘平面以上的鼓室腔
②中鼓室:位于鼓膜紧张部上、下缘平面之间,即鼓膜紧张部与鼓室内壁之间的鼓室腔
③下鼓室:位于鼓膜紧张部下缘平面以下,下达鼓室底
1.鼓室六壁
(1)外壁:鼓膜+上鼓室外侧壁
鼓膜
?高约9mm、宽约8mm、厚约0.1mm
?前下方朝内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45-50℃角,外耳道前下壁较后上壁长
?两部:
①紧张部(借纤维软骨环嵌附于鼓沟内);
②松弛部(鼓沟缺如)
?三层:①上皮层;②纤维组织层;③粘膜层
结构:
①脐:锤骨柄的尖端;
②锤凸:锤骨短凸;
③锤纹;
④锤骨前襞、锤骨后襞:紧张部和松弛部的分界线;⑤光锥
(2)内壁
①骨岬:内壁中央较大的膨凸,耳蜗底周所在处
②前庭窗(卵圆窗):镫骨底板及其周围的环韧带所封闭,通向内耳的前庭
③蜗窗(圆窗):蜗窗向内通耳蜗的鼓阶,并为蜗窗膜所封闭,又称第二鼓膜
④外半规管凸:面神经管凸的后上方
⑤匙突:鼓膜张肌管鼓室端弯曲向外形成
(3)前壁
①下部:与颈内动脉相隔
②上部:两个口——上为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下为咽鼓管的鼓室口
(4)后壁(乳突壁)
①面神经管垂直段:此壁内侧
②鼓窦入口:上鼓室借此口与鼓窦相连
③外半规管凸:鼓窦入口的内侧偏下、面神经锥段后上方
④砧骨窝:鼓窦入口底部,面神经管水平段和垂直段相交处的后方,容纳砧骨短脚
⑤锥隆起:镫骨肌腱从中穿出
⑥鼓索小管的鼓室口:锥隆起的外侧和鼓沟内侧之间,鼓索神经穿出
⑦后鼓室:鼓膜后缘后方的鼓室腔
包含:Ⅰ鼓室窦(锥隐窝)和Ⅱ面神经隐窝,二者以锥隆起为分界,锥隆起内侧为鼓室窦、外侧为面神经隐窝,其中面神经隐窝是现代耳外科重要手术部位,如电子耳蜗植入术
(5)上壁(鼓室盖):可为中耳感染向颅内扩散的途径之一
(6)下壁:与经静脉球分隔
2.鼓室内容物
(1)听骨:锤骨、砧骨、镫骨
(2)听骨韧带
(3)鼓室肌肉:
①鼓膜张肌:收缩时牵拉锤骨柄向内,增加鼓膜张力,以免震破鼓膜或伤及内耳
②镫骨肌:收缩时可牵拉镫骨头向后,使镫骨足板与前庭窗解除变小而减少内耳压力
(4)鼓室的血管和神经
①鼓室的血管:动脉血液主要来自颈外动脉
②鼓室的神经:
Ⅰ鼓室丛:位于骨岬表现,司鼓室、咽鼓管及乳突气房粘膜的感觉;
Ⅱ鼓索神经:自面神经垂直段中部分出,经岩鼓裂出鼓室,汇入舌神经并终于舌前2/3处,司味觉
(二)咽鼓管
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
骨与软骨部交界处最窄,称为峡
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较短,故小儿咽部感染较易经此管侵入中耳
(三)鼓窦(乳突窦)
鼓室后上方的含气空腔
①向前:经鼓窦入口与上鼓室相同
②向后下:通乳突气房
③内壁:面神经管凸和外半规管凸
④外壁:乳突皮层,相当于外耳道上三角
⑤后壁:借乳突气房和乙状窦骨板与颅后窝相隔
⑤上方:以鼓室盖与颅中窝相隔
(四)乳突
4个类型:①气化型(80%);②板障型;③硬化型;混合型
四、内耳
(一)骨迷路
1.前庭
容纳椭圆囊和球囊;前庭窗和蜗窗
2.骨半规管
每侧有3个半规管,各为3个约2/3环形的骨管,互相成直角;骨壶腹
3.耳蜗
蜗轴和骨蜗管
(二)膜迷路
1.椭圆囊
2.球囊
3.膜半规管:膜壶腹
4.内淋巴管和囊
?膜蜗管:上壁为前庭膜;下壁为骨螺旋板上面的骨膜增厚形成的螺旋缘和基底膜;外壁为螺旋韧带(含血管纹)
?Corti器(螺旋器):位于基底膜上,由内毛细胞(单排)、外毛细胞(三排)、支持细胞和盖膜组成
第二节面神经的应用解剖
一、面神经的组成及各神经纤维的作用
1.运动纤维:支配几乎所有面部表情肌以及镫骨肌、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等
2.副交感纤维:司泪腺、鼻腔粘膜腺、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的分泌
3.味觉纤维:司舌前2/3味觉的变化
4.感觉纤维:司耳廓及外耳道部分区域的皮肤感觉
第三节听觉生理
一、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1.空气传导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液体流动(内耳)-螺旋器感音-听神经神经冲动-听觉中枢综合分析
2.骨传导
(1)移动式骨导
(2)压缩式骨导
二、外耳及中耳生理
1.外耳的生理
声压增强+声源定位
2.中耳的生理
声阻抗匹配作用:使液体对声波传播的高阻抗与空气较低的声阻抗得到匹配,从而将空气中的声波震动能量高效地传入内耳淋巴液中
(1)鼓膜的生理作用
鼓膜的有效震动面积为55mm2,是镫骨足板3.2mm2的17倍,亦及从骨膜表面的声压传到镫骨足板时可增强17倍
(2)听骨链的生理功能
锤骨柄和砧骨长脚的长度之比为1.3:1,可使声压自锤骨柄传至前庭窗时增压1.3倍
因此:声波经过鼓膜、听骨链到大足底板时可提高22.1倍
3.蜗窗的生理功能
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为声波在外淋巴液中的传递提供了有利条件
4.鼓室肌的生理
防止或减轻耳蜗受损
5.咽鼓管的生理作用
(1)平衡气压
(2)引流作用
(3)防止逆行感染的功能
(4)防声作用
三、耳蜗生理
1.基底膜等的不同部位感受不同频率的声刺激:蜗底区感受高频声,蜗顶部感受低频声
2.声波传入内耳后,引起基底膜与盖膜沿不同的轴上下移动,产生剪切力,毛细胞的纤维发生弯曲或偏转,引发动作电位,从而将机械刺激转化为电刺激,最终传入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四、半规管的生理
半规管主要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每个膜半规管内充满内淋巴,被壶腹嵴帽阻断。毛细胞的纤毛埋于嵴帽内,当头处于静止状态时,嵴帽两侧的液压相同,嵴帽停于中间位置。当头部承受角加速度作用时,膜半规管的内淋巴因惯性发生反旋转方向的流动,因而推动嵴帽顺着内淋巴流动的方向倾倒,牵引感觉纤毛弯曲,引发动作电位。
五、球囊及卵圆囊的生理
球囊斑和卵圆囊斑构造相同,都有耳石膜,主要功能是感受直线加速度。当头部进行直线加速度运动时,位觉砂因惯性而依反作用的方向位移,使毛细胞的纤毛弯曲而引发刺激,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
注:本章图片来源《Ballenger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17版)》、《格氏解剖学(第41版)》、《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3版)》和网络
第二章外耳疾病
一、耳廓假性囊肿
1.定义:耳廓软骨夹层内的非化脓性浆液性积液所形成的囊肿。
2.病因:原因不明,可能与外伤或某些机械刺激有关
3.临床表现:囊性隆起多位于舟状窝、三角窝,偶可波及耳甲腔,但不侵及耳廓后面。小者可无任何症状,大的可有胀感、波动感、灼烧感或痒感,常无痛感。穿刺抽吸时,可抽出淡黄色清凉液体,培养无细菌生长。
4.治疗:(1)理疗
(2)穿刺抽液、局部压迫法
(3)囊腔内注射药物
(4)手术
二、外耳道湿疹
1.定义: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的变应性炎症。主要特征是瘙痒、多形性皮疹,易反复发作
2.临床表现:急性湿疹极痒,伴有灼烧感,皮肤呈红斑或粟粒状小丘疹,进一步发展可有小水疱,溃破后可流出黄水样分泌物,表面糜烂,有时为黄色痂皮覆盖。
3.治疗
三、外耳道耵聍栓塞
1.定义:耵聍分泌过多或排除受阻时,逐渐形成团块,阻塞外耳道
2.临床表现:可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痛,甚至眩晕
3.治疗:取出耵聍(耵聍干硬难以取出者,可先滴入5%碳酸氢钠溶液软化)
四、外耳道炎及疖
1.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表现为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弥漫性外耳道炎,表现为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弥漫性炎症
2.临床表现
耳痛剧烈,有耳廓牵拉痛和耳屏压痛
3.治疗:抗生素、外用药物、切开引流、治疗感染病灶等
五、外耳道真菌病
1.临床表现:耳内发痒及闷胀感,有时奇痒,以夜间为甚
2.治疗:清创术清除肉芽、坏死组织脓液;外耳道应用抗真菌药
扫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