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3月3日,我国第20个全国爱耳日,也是世界听力日。今年中国爱耳日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制度”。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有听力残疾人万,其中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13.7万,每年新生听障儿童2-3万。
和成人不同的是,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极大可能会导致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并影响其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但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和康复训练,能使绝大多数听力残疾儿童显著改善功能,与健听儿童一样上学、就业,回归社会主流
比起来眼睛、皮肤、五官内脏,
宝妈们是不是会
经常忽略了宝宝的耳朵健康呢?
“爱耳日”,
未来,请好好护理宝宝娇嫩的耳朵。
如何早期发现儿童听力有问题
如何早期发现“宝宝”有听力问题主要从二个方面,医院。
父母是怎样发现“宝宝”的听力有问题?
一个健康、正常的宝宝,他的听觉及语言会按如下的进程一步步发育。如果您的宝宝孩子表现不同,建议您不妨到黄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来为宝宝作一个听力筛查,这一耳声发射听力筛查技术即快速又方便,可以准确的筛查出各类听力问题。
1、降生到出生后3个月:宝宝在突然听到60分贝以上的声音时,会出现全身抖动、两手握拳、前臂急速屈曲或皱眉、眨眼、睁眼等活动。
2、4-6个月:宝宝对声音有反应,可辨别出妈妈的声音。能够在妈妈对自己说话时,用眼睛注视着妈妈,或在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停止活动,将头转向声源。
3、7-9个月:能主动向声源方向转脸,也就是有了辨别声音方向的定位能力。
4、10-11个月:宝宝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能学说“妈妈”、“爸爸”,听到悦耳的音乐,上下肢能随音乐有节奏地运动,对语言有丰富的应答。
5、1岁-1岁半:宝宝能按听到的语言作出反应,当问“鼻子、眼睛、嘴在哪儿”时可用手指指点。宝宝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开始了。
6、1岁半-3周岁的宝宝,可用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识。
7、3-4周岁时能背诵儿歌、讲故事。这是科学上所说的丰富语言或语言学习发展的时期了。
爱耳日
另外有些状况往往不易被父母发现,需要提醒家长引起警惕,这些小孩异常反应表现为如下:
1、“宝宝”在新生儿-婴儿期晚上反复哭吵不能入睡,可能是“耳朵”痛,但他不会讲,只能用哭吵来表示。
2、近期小孩讲话声较响,而且在看电视时,音量开的较大。
3、近期述说鼻子堵塞的厉害,伴有“耳朵感觉闷”,疑有水进入耳内,可能是中耳炎引起的中耳积液。
4、最近一段时间与小孩交谈时总是“啊”、“啊——”,需重复几遍才能使他听清楚。
5、最近一段时间反复感冒,容易得中耳炎。
6、曾用过大量的耳毒性抗生素。
爱耳日
怎样防止水进入宝宝的耳道里?
洗澡水、奶水、泪水一旦进入宝宝的外耳道,会使耳内的耳屎软化、膨胀,引发耳道堵塞、流水,发生外耳道炎;而且,宝宝外耳道进水后很容易带入细菌,增加耳道感染的机会。因此要谨防水进入宝宝的耳道里。
宝妈应该这样做:
宝宝洗头时让宝宝面部朝上,妈咪用一只手托住宝宝的头、颈部,同时用拇指和中指分别压住宝宝左右耳廓,使耳廓覆盖住外耳道,以防水流进耳道。
宝宝吃奶后妈咪要把宝宝立起来抱,轻拍宝宝的背部,拍出奶嗝,防止被宝宝吐奶,造成奶水流入耳道。
宝宝躺着哭闹时妈咪要及时擦净宝宝脸上的泪水,防止眼泪顺着脸颊流入耳道。
哪些行为对宝宝的耳朵有伤害?
1、喂奶姿势不正确
妈妈如果横抱着孩子喂奶、让孩子平躺着吃奶、奶瓶口开得过大、竖得过直等,均易使乳汁沿着咽鼓管流入孩子的中耳,引起中耳炎。正确的喂奶姿势,应是妈妈坐着,将孩子斜抱呈45度角喂。
2、消炎药随便吃
孩感冒发烧,一些家长会给孩子吃消炎药,但是有些消炎药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会对听觉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建议给孩子用药前,要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或严格遵从医嘱用药。
3、游泳不戴耳塞
有的人认为,游泳时耳塞可戴可不戴。实际上,耳朵进水以后便营造了一个适合细菌生长的环境,会诱发炎症。孩子游泳时建议戴上防水耳塞。耳朵进水应当及时排出。
4、不会正确擤鼻涕
儿童的咽鼓管较短直,官腔宽,若感冒后继发细菌感染,细菌易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给孩子擤鼻涕时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让孩子稍用力向外出气,鼻涕便会擤出来,然后同样方法擤另一侧。
经常给宝宝掏耳朵,要不得!经常掏耳朵对健康是有害的,具体表现在: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因此,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块,或误进杂物,医院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了解耳疾元凶——中耳炎!如何分辨宝宝是否患了中耳炎
化脓看宝宝耳朵有无化脓。如果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宝宝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
发烧看宝宝是否发烧。中耳炎常常伴随着突发起来的发烧症状,体温有时候更会升至37.8℃~40℃。
疼痛宝宝是否表现头部剧痛,不肯吃东西、哭闹,不愿入睡。因为吸吮和吞咽动作会压迫感染部位,使宝宝感到疼痛。
听障看宝宝是否存在听力障碍。表现为对同样的声音刺激,宝宝的反应不如以前,或没有其他宝宝灵敏等。
中耳炎预防重点
积极预防感冒积极预防感冒或者尽可能缩短感冒周期是避免宝宝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
尽量少含奶嘴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到咽鼓管,增加宝宝感染中耳炎的危险。
正确喂养姿势喂奶时将宝宝斜抱起来,使其处于半卧位姿势,抬高头部,以免溢乳而导致乳汁流入耳中。
保持鼻腔清洁用医用吸耳球帮宝宝吸除鼻腔中黏液。或滴人一些润舒剂,以防鼻涕和细菌进入中耳。
保持空气湿度避免因空气干燥引起宝宝鼻腔干燥甚至发炎,造成咽鼓管肿大、阻塞。
调整枕头高度如果宝宝鼻塞得比较厉害,睡觉时可将头部垫得高一些,以便积聚于鼻腔内的黏液不至于流到咽鼓管内。
仰卧或侧卧专家认为,仰卧和侧卧的睡姿可以增加宝宝睡觉时的吞咽动作,从而促进中耳部位黏液的排流,降低病菌存留的机会、降低感染的危险。
保护宝宝耳朵记住这几点:
1、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儿童听力筛查的年龄为0~6岁,其中6、12、24和36月龄为听力筛查的重点年龄;
2、不要自行清洁外耳道,避免损伤;
3、远离强声或持续的噪声环境,避免使用耳机;
4、有耳毒性药物致聋家族史者,应当主动告知医生;
5、避免头部外伤和外耳道异物;
6、加强锻炼,提高体质,减少感染性疾病,患腮腺炎、脑膜炎等疾病,应当注意其听力变化。
在临床中,常常发现有些孩子在出生阶段通过了听力筛查,后期成长过程中仍然会表现出听力障碍。黄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耳鼻喉科专家温馨提醒家长们,要对孩子的听力保健给与持续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