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荟《疖肿帖》
■庆旭
王荟《疖肿帖》(图1),硬黄纸本,纵26.3cm,4行,残存17字,行草书,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王荟,字敬文,小字小奴,王导幼子,具体生卒年月不详。王荟处世不为外物所牵,任己而行,心怀散淡,此风格在其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王荟书法,存世鲜见。但就《疖肿帖》这一片纸足以鲜明地透露出其萧散淡远的审美意韵。杨守敬《激素飞清阁平帖记》谓此书“笔力斩截,在晋人中可谓独树一帜。欧阳率更已胎息于此”。
王荟《疖肿帖》因剥蚀严重,诸多字例不可识读。从可辨的字例和墨痕看,此帖用笔柔多刚少,圆多方少。线形丰富,块状线条与富于绵延感的细挺之线自然交杂,如首行“荟顿首”、第二行的“吾疖肿(右部)”、第三行的“赖力”与第二行的“为念”、第三行的“甚无”、第四行的“顿首”之间的线形对比等。
此帖的笔锋翻转相当灵活,如第二行的“为念”、第三行的“不”,但结构的常规又使整体风格呈现一定程度的生涩感。如首行“荟”字,上下两部造型皆显奇崛,草字头的左开右合,下部的重心偏移;第二行的“为”字在字法上与惯常写法明显相异。“吾”字中的横画倾斜尤甚,“疖”字形体偏大,但内部势收,错落明显。第三行的“甚无”二字极力纵向发展,横向收缩。“赖”字是欹侧取势的典型,先是左右错落,再是两个部分的内部求变,左部“束”字中竖右斜,直中寓曲,上疏下密,右部上开下合,收尾末点呈平势,迥别于惯有的结字模式。
在行间布势上,此帖拉开行距,单字多取纵势又使得行间更加空明。有的字距也显得疏朗,进一步强化了萧散空明之境。
《疖肿帖》中的连接方式有实连和搭连两种方式。
(1)实连。“顿首”(图2)二字笔道宽度相当,可知作者从始至终保持一定的力度控制,以较长的直线和小范围内的转折为基本造型,反映出高超的用笔技巧和控笔能力。“顿首”凝练的空间处理与开篇和下部的某些单字密实布势自然地形成了强烈对比,晋人萧散气质跃然纸上。位于“吾疖肿”之下的“□□”(图3)几字不可识读,但从线的造型和重心处理、行气布局上看是有其艺术特色的。作为一个字组和用笔节奏,上部组合取上紧下松式,向右圆转的弧形线质地坚实,与首画(下凹式的短横)的偏侧趣味相异,中、下部连缀紧密,且取右下走向分布,不拘程式。
(2)搭连。“吾疖”(图4)二字的搭连主要通过“吾”字收笔左下带锋线的方向和“疖”字首点顺锋切式起笔表现呼应。从空间布势上看,“吾”字右上斜势较大,其中部长横的斜度几乎达到极致,于是通过“疖”字右部的竖画下拉使其平衡。
(图1)王荟《疖肿帖》
庆旭临王荟《疖肿帖》
(图2)
(图3)
(图4)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儿童得白癜风的原因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