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耳道十分娇嫩,皮下组织稀少,给宝宝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很容易引起宝宝耳道受损,而加重感染,导致外耳发炎、溃烂,甚至形成外耳道疖肿。那么该如何得知,如何预防呢?
人的外耳道有丰富的毛囊和腺体,外耳道皮肤一旦受到损伤很容易就会引起感染,感染后容易发生疖肿。外耳疖肿是非常疼的,宝宝因为此病出现剧烈哭闹、不肯喝奶、睡眠浅醒、容易惊哭等症状。
为了预防宝宝发生外耳道疖肿,要保持宝宝外耳道清洁,禁止用发卡、火柴棍等给宝宝掏耳屎;洗头发洗脸时,可以用消毒棉球给宝宝清理下耳道,防止有谁灌入耳内;如果发现有水进入宝宝耳内,可以用消毒棉签轻轻卷入耳内,蘸擦。在清理宝宝耳朵时,宝宝会乱动,一定小心不要把棉签深入耳内,或外力冲撞,都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发生。
中耳炎最开始的症状是发烧、耳朵痛或不舒服。4个月大的宝宝还不能表达哪里不舒服,可能会表现为躁动不安或去拉扯感染的耳朵,也有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
中耳炎有一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因为不容易和细菌性中耳炎区分,所以目前治疗时,如果是急性中耳炎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一个疗程。如果还不见好转,就要根据情况,由医生进行下一步诊断或入院观察治疗,以免病情更加恶化。
一旦发现宝宝生病了,无论是任何病,爸爸妈妈都不要过于惊慌,乱了阵脚。要学会判断病症的严重程度,懂得基本的护理方法,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同时了解宝宝生病的原因,细心观察宝宝的起居,在平时生活中多加防范。
要学会判断宝宝病理性的哭闹;病理性的哭闹就是指口腔溃疡、肠套叠、鼻塞、头痛等疾病引起的哭闹。当宝宝由于疾病原因而哭闹的时候,还会出现些明显的体征。
中耳炎和外耳道疖的哭声往往突然而起,久久不止,伴有摇头症状。如果有人在触碰宝宝的耳朵时,宝宝的哭闹会随着更加厉害。
皮下坏疽时;宝宝的哭声持续并阵发性加重,抱起宝宝时会哭闹的更加厉害。坏疽多发生在宝宝背下部和臀部,局部皮肤的表面容易被忽略,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哭声会尖锐刺耳,同时伴有发烧、厌奶、呕吐、烦躁不安、惊厥、嗜睡等情况发生。
肠套叠和坏死性肠炎;呈现阵发性突然号叫,并烦躁不安,手足乱动。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4~10个月肥胖型宝宝身上,在哭的同时还伴有频繁性的呕吐、发热、腹胀,甚至便血和呕血。
肠痉挛;呈现不规则、一阵阵的哭叫,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在哭闹的同时宝宝会伸手蹬脚、翻滚不停、出汗不止、面色苍白,不让旁人摸他的肚子。疼痛停止后,宝宝会停止哭闹。
佝偻病和手足抽搐症的哭声常发生在夜里,而且宝宝睡眠不好,容易受惊甚至出现抽搐。
高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