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话题
按照人体的正常生理,出汗是机体新陈代谢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在人的肤上,布满了大大小小—万个汗腺,把它们全部连接起来有20-30公里长,它们的功能就是专管汗液排泄的。其中的小汗腺主管普通排汗,除龟头、包皮内面、口唇、甲床、外耳道之外,几乎全身无处不到,以掌跖部的分布最为丰富。这些腺体呈单管状形态,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有利于汗液的分泌。大汗腺的开口隐藏于机体的毛囊内,多见于腋窝、乳头、脐周、肛门及生殖器等部位,青春期后才开始发生功能。女性发生的时间相对男性较早且明显,与性机能的作用有关。
◆出汗过少过多都不是好事
汗腺有调节体温、排除废物等多种功能,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每昼夜可排出汗水1升左右,在热天甚至高达10多升。一个活70多岁的人,一生中排出的汗水就有70-吨,用3个载油罐车才能装得下。在二天24小时之内,人体可产生热量—大卡,随血液周流全身,均匀地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在不停地新陈代谢运动中,被代谢掉的热量会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的方式,从汗液、尿液、呼吸的渠道排出体外。如果身体内的废热不能有效地排出,热量的聚集就能把人烧死。出汗是机体泄热的主要途径之一,排汗不畅既有碍于汗液的挥发,而且还给呼吸、泌尿等相关组织器官增加负担,引发出相应的病变来。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振、体倦乏力、心烦意乱、头晕眼花、辗转难眠等神经系统的症状;食欲不振、口燥咽干、大渴引饮,胃腕胀闷、排使不顺等消化系统的症状;尿液减少、尿色黄赤、排尿困难等泌尿系统的症状,以及血量减少、呼吸加快、皮肤发炎、痱子、疖子横生等其他系统的症状。所以,经常不会出汗是不正常的表现,往往与某些疾病联系在一起。
那么,是不是说汗出得越多越好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出汗过多会造成机体津液的损失,导致机体的电解质紊乱,使人出现头昏眼花、肢软乏力、心烦口渴、心慌气促等症状来,甚至有发生虚脱、晕厥的危险,这或许正是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安排。德国科学家发现,人的汗液里含有一种叫“西皮丁”的蛋白,可以杀死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鹅口疮酵母菌等有害致病物。在皮肤损伤时,它的作用会更明显,以防止细菌对伤口的感染。它还会自动寻找制造皮肤癌蛋白的疑似分子,以预防癌细胞的生成。研究证实,“西皮丁”蛋白的基因就存在于人的汗腺中,是机体其他部位无可替代的。一把臭汗,几多用场,造物主为医生提供了一条通过汗液了解疾病、辅助诊断的窗口,在古埃及,医生早起见面的第一句问题不是“你早”,而是“你出汗多吗?”可见医学界对汗的重视。
◆中医论汗证
中医学认为,汗液是人体津液中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即所谓“血汗同源”,失血者绝不可以发汗。在正常情况下,汗与气温的高低、衣着的厚薄有关,“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人体表现出的一些特殊汗象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关于这一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中说得明白:“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中医把自汗、盗汗统称为“汗证”,根据其病因病机,从肺卫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五个方面论治。汗出属肺卫不固者,可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属营卫不和者,用桂枝汤(桂枝、白芍、大枣、生姜)调和营卫;属心血不足者,用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甘草、大枣、生姜)补血养心;属阴虚火旺者,用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连、黄苓、黄柏、黄芪)滋阴降火,属邪热郁蒸者,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泽泻、当归、生地、栀子、黄苓、关木通、车前子、柴胡、甘草)泄热化湿。一些疾病在危重阶段表现出的脱汗(又称“绝汗”,表现为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声低息微、脉弱欲绝等)、在正邪交争阶段表现出的战汗(表现出全身汗出、恶寒战栗、烦躁口渴等)和色黄染衣的黄汗,不属正常的汗证范围,应予鉴别。此外,还有汗出仅限于身体局部的,如头部汗出,多是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身体半身汗出,多为风痰或风湿阻滞、气血不和所致;手足心汗出,多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有关等。需要指出的是,也有的人动辙汗出而不为病的,“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笔花医镜》。
点击本文标题下的蓝色小字“医院”,选择白癜风那家医院治疗好治愈白癜风偏方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