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外耳道疖治疗专科医院 >> 外耳道疖预防 >> 光疗法二

光疗法二

 

光疗法

定义:应用人工光源(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激光)或日光辐射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光疗。

04

激光疗法

定义:激光是受激辐射放大的光,又称莱塞。应用激光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激光疗法。

按工作物质不同:气体激光器(He-Ne激光器,CO2激光器)、液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钕玻璃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

按波长不同:紫外激光器、红外激光器和可见光激光器。

按输出方式不同:连续激光器、单脉冲激光器和重复脉冲激光器。

按激光照射功率大小不同:高强度激光和低强度激光。

激光的生物学效应

热作用:主要由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的激光引起。热致温热(37~39℃)、热致红斑(43~45℃)、热致水泡(47~48℃)、热致凝固(55~60℃)、热致沸腾(℃)、热致碳化(~℃)、热致燃烧(℃以上)、热致汽化(0℃以上).

压强作用:激光辐射形成一次压强,组织沸腾汽化体积剧增产生二次压强。如去除纹身、碎石、巩膜打孔,这些治疗中产热很少或不产热,对周围正常组织没有损伤,不留瘢痕。

光化作用:导致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活性降低或失活,如杀菌、红斑反应、色素沉着、维生素的合成等。

电磁作用:激光是电磁波,高热、高压和高电磁强度引起组织细胞损伤,破坏。

生物刺激作用:低强度激光对机体免疫功能起双向调节作用。

激光生物学效应影响因素:激光的波长、功能密度、光斑的大小、工作方式和偏振性等因素影响激光的生物学效应。

临床应用

1.高强度激光器适应症

皮肤科疾病:疣、疣状痣、血管瘤、色素痣、老年斑、脂溢性角化、皮肤恶性肿瘤、瘢痕等。

外科疾病:食管癌、胃肠吻合术、胆囊手术、痔、肛裂、肛瘘等。

内科疾病:冠状动脉成形术、消化性溃疡、呼吸道阻塞等。

妇科疾病:尿道肉阜、阴道纵隔、宫颈炎、宫颈癌等。

2.低强度激光器适应症

皮肤科疾病:皮肤溃疡、带状疱疹、酒糟鼻、多形红斑、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

外科疾病:疖、痈、蜂窝织炎、毛囊炎、丹毒、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

内科小儿科疾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病、关节炎、小儿遗尿症。

妇科疾病:外阴白色病变、外阴瘙痒症、白塞病、宫颈糜烂、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神经疾病:脑外伤后综合症、臂丛及其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症、血管性头痛、面神经麻痹等。

口腔疾病:牙周膜炎、牙龈炎、冠周炎、复发性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炎、腮腺炎等。

耳鼻喉疾病:外耳道炎症、外耳道湿疹、耳软骨膜炎、中耳炎、扁桃体炎、咽炎、慢性喉炎等。

眼科疾病:睑缘炎、睑腺炎、睑板腺囊肿、假性近视等。

治疗技术

区域性照射:灯头距离照射区皮肤50cm~1m,以照射区有舒适热感为度,每区10~15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斑点状照射:照射病患区、创面、痛点或穴位,灯头与皮肤距离根据各光源特性而不同,每点照射3~5分钟,每次可照射3~5个点,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1.不要使激光照射到其他人员身上,特别是眼部。

2.不要使激光照射到桌面等反光等物体上,也不要照射到木板、纸等易燃物品上,以免引起高热、燃烧。

3.治疗时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不任意挪动体位,不直视激光束,对年幼患儿尤其严加监护。

激光防护

损伤:高压强激光照射眼部时高热可引起眼内热膨胀,压力增高,热沸腾“”眼球爆炸”。可见光与近红外线激光可引起视网膜损伤,紫外与远红外激光可引起角膜损伤,高热引起皮下组织损伤。

眼的防护:防护镜。反射式;吸收式;变色式;警告式。

皮肤的防护:穿白色长袖工作服并带手套,不让激光直射皮肤,防止反射、散射光照射皮肤。

01

紫外线疗法

定义:紫外线是不可见光,在光谱中是光波中波长最短的部分,位于可见光的紫光之外,故称为紫外线。紫外线作用于人体组织后主要产生光化学效应,故又有光化学射线之称。应用紫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紫外线疗法。紫外线的波长范围为nm~nm,根据生物学特点将紫外线分为三段:

长波段紫外线(UVA)亦称A段紫外线,波长nm~nm;

中波段紫外线(UVB)亦称B段紫外线,波长nm~nm;

短波段紫外线(UVC)亦称C段紫外线,波长nm~nm。

光化学效应:物质的分子吸收了外来光子的能量后激发的化学反应。

光分解改变:如果光子能量很大,超过原子或基团之间的键能,会起化学键断裂,使物质发生分解。eg:变色眼镜。

光聚合作用:利用光照加速化合物单体之间共价连接的现象。

光敏作用:指在感光物质或光敏剂的参与下,使原来不发生的光化学反应完成的现象。光敏作用是皮肤致敏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荧光:荧光和磷光是在物质吸收了波长较短的光能后发出波长较长也就是能量较低的光能。

人体皮肤对紫外线的反射、散射和吸收

反射:波长越长反射越多(对波长~nm的紫外线反射为5%~8%;nm的紫外线反射约为20%)。白种人对长波紫外线的反射比例高于黑人,皮肤表层对中短波紫外线有很好的吸收作用,所以皮肤颜色对中短波紫外线的反射程度影响不大。

散射:波长越短,皮肤的散射作用越明显(皮肤角质层扁平细胞)。

吸收:nm的紫外线97%在皮肤角质层被吸收,nm的56%在真皮层被吸收。

紫外线的红斑反应

定义: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皮肤或黏膜后,经过一段时间,局部出现界限清楚、均匀的充血反应。

潜伏期:长波紫外线--4~6小时;短波紫外线--1.5~2小时。红斑反应于照射后12~24小时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

与波长的关系:nm红斑反应较强,nm较差。

与剂量的关系:nm较小剂量可引起红斑反应,剂量增强红斑增强反应不显著。nm、nm、nm的紫外线,需要较大剂量才可引起红斑反应,剂量增加,红斑反应明显增强。

组织学改变:本质为光化性皮炎,属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血管扩张、充血、渗出、白细胞增多。照射30min后发生变化,8~24min达高峰,24~48min表皮细胞和组织间水肿,72min丝状分裂、增生,表皮变厚,1周内棘细胞层厚度达最大,7~10天后细胞增生减弱,30~60天逐渐恢复正常。

影响红斑反应的因素

波长和剂量

局部皮肤敏感性:腹、胸、背、腰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最高,手足的敏感性为最低。

生理状态:月经前期红斑反应增强,后期减弱。妊娠期红斑反应增强,产后反应减弱。

疾病因素:一般情况恶劣、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伤寒、气性坏疽、丹毒时红斑反应减弱;合并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活动性肺结核、糖尿病时红斑反应增强。

药物:补骨脂、磺胺、四环素、奎宁等能增强红斑反应;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吲哚美辛等能减弱红斑反应。

植物:无花果、灰菜、苋菜、茴香、芹菜等光敏类蔬菜能增强红斑反应。

季节:春季红斑反应高于秋季。

其他:长期室内工作者的红斑反应强于其他人。

紫外线色素沉着

直接色素沉着:照射后立即出现,1~2h达高峰,之后逐渐消退,6~8h恢复正常。无黑色素小体的形成。

间接色素沉着:延迟色素沉着,照射数日后出现,色素小体和黑色素增多。

色素沉着与紫外线波长的关系

1.最有效的波段:nm短波nm中波nm长波

2.波长与色素沉着的出现、消退的关系:nm和nm波长的紫外线于照射后1日开始出现色素沉着,3~4日达高峰;nm波长的紫外线引起的色素消退快,多在2~3周消失,nm波长紫外线引起的色素沉着持续1个月或数月后才消失;nm波长以上的紫外线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消退更慢,甚至可持续1年。

3.波长、照射剂量与色素沉着的关系:单次照射,nm和nm波长的紫外线必须达到阈红斑量方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nm波长的紫外线小于阈红斑量就可引起色素沉着。

紫外线的其他生物学作用

1.杀菌:波长.7nm的短波紫外线杀菌作用最佳。

2.促进伤口愈合:小剂量照射后,可促使肉芽、上皮的生长和伤口的愈合。

3.致癌作用:患着色性干皮病者缺乏切除修复功能,照射紫外线有可能致癌。

4.脱敏作用:多次反复照射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5.对钙磷代谢的影响:紫外线促进维生素D合成,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及骨组织钙化。波长~nm的紫外线促维生素D合成作用明显,以nm和nm为最大吸收光谱。可以治疗小儿佝偻病、成人的骨软化病。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紫外线照射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紫外线的治疗作用

消炎、止痛、促进伤口愈合、杀菌、抗佝偻病、促进皮肤色素沉着、脱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临床应用

适应症:痈、皮肤溃疡、带状疱疹、淋巴结炎、肺炎、支气管炎、急性关节炎、急性神经痛、维生素D缺乏病、软骨病、压疮、伤口感染、银屑病、斑秃、白癜风等。

禁忌证:恶性肿瘤、心肝肾功能衰竭、出血倾向、急性湿疹、全身性皮肤炎症、单纯疱疹、活动性肺结核、光敏性疾病等。

治疗技术

设备:紫外线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太阳灯。

剂量测定:

物理剂量测定:应用紫外线强度计测定辐射源在一定距离的紫外辐射强度。

生物剂量(MED):某一紫外线灯管在一定距离(50cm或30cm)垂直照射人体一定部位皮肤引起机体最弱红斑反应(阈红斑反应)所需的照射时间,称最小红斑量或一个生物剂量。单位为秒。测定器主要在下腹部和上臂内侧皮肤皮肤上。

紫外线疗法剂量分级(★★★)

0级(亚红斑量):照射剂量小于1MED,照射后无肉眼可见的红斑反应发生。可用于全身照射。

Ⅰ级红斑量(弱红斑量):照射剂量相当于1~2MED,照射后6~8小时出现可见的轻微红斑反应,24小时内消退,皮肤无脱屑。照射面积以不超过cm2为宜。

Ⅱ级红斑量(中红斑量):照射剂量为3~5MED,照射后4~6小时出现明显红斑反应,皮肤稍水肿,轻度灼痛,2~3日消退,皮肤有斑片状脱屑和色素沉着。照射面积同Ⅰ级红斑量,用于病灶局部或节段照射。

Ⅲ级红斑量(强红斑量):照射剂量为6~10MED,照射后2~4小时皮肤出现较强暗红色斑,伴皮肤水肿、灼痛,4~5日消退,皮肤大片状脱皮,色素沉着明显。照射面积不超过cm2,用于炎症或疼痛病灶局部。

Ⅳ级红斑量(超强红斑量):照射剂量为20MED以上,照射后2小时出现强烈红斑反应,皮肤暗红,水肿,出现水疱,剧烈灼痛,5~7日消退,皮肤大块脱屑,色素沉着明显。照射面积以不超过30cm2为宜,用于严重感染病灶中心。

局部照射方法

1.照射部位:患部照射、中心重叠紫外线照射法(病灶中心区10~20MED,周围5~10cm的范围3~5MED)、节段照射法、多孔照射、穴位照射、分野照射法、体腔、窦道照射法。

2.照射剂量:首次剂量;维持剂量

注意事项

1.治疗室通风良好。

2.工作人员穿长衣裤,戴护目镜。

3.灯管不能用手触摸,在灯管冷却的状态下用95%的酒精棉球擦拭清洁。

4.严格按照规定照射距离,以免剂量不准。

5.高压汞灯点燃后易连续工作,治疗间歇期易将灯管置于最低位置,并与床、易燃品等保持距离,熄灭后不能立即点燃。

6.记录各灯管总使用时间,每隔3个月测一次MED保证照射剂量。

7.对光敏感者先测紫外线生物剂量。

8.伤口、创面照射前,先清洁换药,拭去脓血、渗液,勿施任何外用药物。

9.紫外线导子于每次用后必须用75%酒精浸泡消毒。

10.过强剂量照射后出现皮肤红斑反应剧烈、水泡、糜烂等,立即脱离紫外线照射,应用超短波、白炽灯等热疗,并保护创面。

本文内容来源于《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如果您也喜欢,可推荐给身边需要的朋友,您们的喜欢是我努力更新的动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dnfm.com/wadwh/9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