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在医学上有一个文艺的称呼——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正常分泌物与灰尘、皮屑混合而形成的。
分为干性与油性两种:一类干性耵聍,一类湿性耵聍。
大部分人的耳屎是干性的,呈片状存在于外耳道内。
有些人的耳朵油脂分泌特别旺盛,所以分泌出的耳屎就油油的、比较粘稠,有的凝聚成团,有的会流出耳外,俗称「油耳」。
无论是干性还是油性耳屎,都属于正常现象。
因为耳屎的性状受遗传因素影响,一般来说,黄种人干耳多,而白种人、黑种人则多为油耳。
耳屎的3大作用01抵抗细菌、病毒
耳屎富含油脂,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性膜,赋予外耳道抵抗细菌、病毒侵害的作用;
02阻挡异物入侵耳内
耳屎所含的油脂能滋润外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茸茸的细毛和富有黏性的耳屎,能阻挡由外界吹进来的尘埃颗粒,挡住昆虫进入外耳道。
另外,耳朵不小心进水时,耳屎还可以阻挡脏水的侵入,并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发生。
03保护鼓膜耳屎使外耳道空腔稍稍变窄,对传入的声波能起到过滤和缓冲的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
此外,富含油脂的耵聍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保证耳道深处的鼓膜不致变干,从而使鼓膜处于最佳运动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
耳屎好处那么多,
但是有时候耳朵痒,
感觉耳屎很多,
所以要不要掏呢?
平常该不该掏耳屎?不管你是干性还是湿性耳屎,除非有不适症状,否则不需要处理。
首先,耳道本来就有天然的自净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屎能够自行排出。
比如在我们说话、吃饭咀嚼、打呵欠时,耳屎会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悄悄地从耳道里溜出来。
耳朵掏不对,会怎么样?如果使用未经消毒的尖锐器械掏耳朵,容易造成耳道甚至鼓膜的损伤,导致耳道感染和鼓膜穿孔,继而引起中耳炎和听力减退等继发病症;掏耳方法不当,会将耳屎推向耳道深处,堵塞耳道,影响听力;有些人甚至将异物如棉花、火柴头等遗留在耳道内而造成一定的麻烦;上面谈到的耳屎的作用也告诉我们频繁清理耳屎会减弱耳朵的自清洁能力和抗菌作用。
什么情况下需要掏耳朵?当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这种情况称为“耵聍栓塞”。当耵聍栓塞形成,轻则会出现瘙痒,重则会出现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不适。若耳朵进水后则会导致症状加重,并且易于引发感染,导致外耳道炎,甚至中耳炎,出现耳痛、流脓等不适症状。
因此,当您出现上述症状时,医院寻求耳鼻喉科医生帮助,确定问题的原因,若是单纯由于耵聍栓塞所致,由耳鼻喉科医生帮忙将耵聍取出。若耵聍质地较硬,或者嵌顿在外耳道内,则需先用耵聍液(例如碳酸氢钠滴耳液)滴耳软化耵聍,数天后通过外耳道冲洗将耵聍冲出。
无论何种耵聍,耳鼻喉科医生都能专业对症处理,并且更加安全。
不过要注意以下5点1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周最多掏一次。
2掏的时候不要太深入,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让耳屎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3如果耳屎又大又硬,影响听力,千万不要强行取出。医院有软化耳屎用的滴耳剂,耳屎浸泡松软后,可以由耳科医生清理掉。
4已有外耳道炎症者,或取出困难者,医院请医生帮忙解决问题,以免造成耳道损伤。
5可以用清洗代替掏,洗澡的时候在莲蓬头下清洗耳道就够了,同时注意控制水温和水流速度。
耳朵一进水就用东西掏?使不得!到了夏天,很多人爱游泳,然而让不少人困惑是,一下水耳朵就灌满了水。如果耳内进水后,可采用以下方法及时将水排出:
1、单足跳跃法:患耳向下,借用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向下从外耳道流出。
2、外耳道清理法:用干净的细棉签轻轻探入外耳道,一旦接触到水屏障时即可把水吸出。
3、侧卧法:以上方法都试过之后,晚上睡觉的时候躺下侧卧,也就是进水的那个耳朵,但是不要堵着,因为堵住之后会有气压影响水的流出。
小孩子的耳朵能随便掏吗?着重提醒一下各位家长们,不要随便给小孩子掏耳朵。
儿童的耳道比成人窄,而且皮肤免疫力也更脆弱,掏耳朵不当甚至会引起外耳道炎。除非耳屎已经堵塞了整个耳道引起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时才需要清理,医院处理。
医院常规的处理方法有两种:①医生在直视下夹取;②耳道冲洗:先用滴耳液浸泡3日,待软化后,医院用专门的设备进行温水冲洗。
一般来说直视下可夹取的,大部分也不会有什么症状,只有在耳屎阻挡医生检查耳膜时才夹取。耳道冲洗是比较温和的,四岁以上的小孩子大多乐于配合。
但是,无论是掏耳还是冲洗的前提都是孩子的耳朵出现了不好的症状,否则都不建议进行。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