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建筑人文媒体,创办以来打造了一系列音视频作品,受到建筑与人文爱好者的喜爱。
在这个“知识浪潮”和“碎片信息”的时代,旨在为受众带来小而美的、具有启迪性的人文新知。更多视频新栏目和综艺即将陆续上线,敬请期待。
以天地为屋宇,以屋室为裈
——刘伶
年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醉后对客人说了一句:“以天地为屋宇,以屋室为裈,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大意是: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到我裤子里来?”这样的酒后狂言,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恰恰是一种自然主义建筑理念的精妙诠释。
“以天地为屋宇”,说的是“绿色生态”,把自然引入到建筑中,而不是隔绝自然,创造均质化的人工环境。“以屋室为裈”,则代表了“环保可持续”,建筑使用环保材料,如同衣物一样可更换,在需要的时候灵活加减。好的建筑不炫耀人工,也不打扰自然,它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基于这样的理念,策划人翁菱将全球一线建筑、艺术、跨学科精英吸引到了海南海口的海岸线上,参与“海口·海边的驿站“项目。大师们将以“自然·共生·未来”为理念,打造16个滨海艺文公共空间,呈现一场自然主义建筑的集体实验。
《一言一吾I-TALK》采访了参与此次项目的两位建筑师,马岩松和朱小地。他们独特的观点和态度,让我们得以展望这道32公里滨海艺文长廊的美好景象。
一言吾
建筑如何与自然共融
吾一吾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创造那么多体量巨大且“永恒不变”的建筑呢?
为什么要打造一模一样的城市天际线?
为什么要让人们住在千篇一律的立方体空间?
《一言一吾I-TALK》采访“海口·海边的驿站”的几位主创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朱小地(左)、刘家琨(中)、马岩松(右)?I-TALK
“国内的城市建筑正在被实用主义淹没,缺少浪漫的,有梦想的,感性又艺术的作品。”建筑师马岩松认为:“城市不应该是物质和功能的,它是精神的,代表着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
身处工业文明的末期,建筑界开始回顾自然,谈论自然。而东西方建筑师的“自然主义观念”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马岩松认为:“东方的‘自然观’是与自然共融。西方无论是谈破坏自然还是保护自然,都是跟自然对立的。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建筑师朱小地则表示:“西方自然主义‘看山是山’,这里面是有人的主观意识存在的。而东方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平等和共生。”
建筑师马岩松
正如庄子《齐物论》所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东方的自然观里,人不是万物的主宰。人与自然之间没有边界,和谐共生。因此,中国建筑师面对自然的态度往往非常谦卑,正如朱小地所说:“人类是依托于自然环境才成长、进化成现在的状态,更需要思考如何谨慎地对待自然。”
建筑师朱小地
“海口·海边的驿站”总策划人翁菱女士在介绍项目时,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自然主义回归的期待:“人类走到今天,大自然已经给了我们残酷的提醒,我们还能够为城市更新做些什么?回归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关联是未来的道路。这个过程将十分艰辛和漫长,但我相信这是我们的使命。”
“海口·海边的驿站”总策划人翁菱
I-TALK
马岩松
山水城市的精神追求
Q:对海南和海口的印象如何?
A:海南是一座岛,所有的岛,尤其是小岛,都挺神奇的,越小的岛越神奇。岛屿和陆地之间存在一种距离感,岛上的世界,和陆地上的世界反差很大。因为在城市里看到的总是那些不变的,现实的东西。所以当我接触到这个项目,就特别想做一个超现实的空间。这种超现实不只是离开海口的现实,而是中国的现实。当代中国城市的价值观是“实用主义”,缺少浪漫,缺少梦想,缺少个人化的,艺术性的建筑空间。而海口这个城市,特别适合去做一个不那么现实的东西。
海口城市市貌
Q:所以中国的城市化是一种均质的审美?
A:中国城市化三十年,基本上是延续西方的思路。芝加哥和纽约建城市,就是这种打造CBD的思路。当下的中国谈文化复兴,大国崛起,需要有影响世界的,新的城市化改造思路。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建设量,但不能没有目标和想法。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建造城市相当讲究精神规划,像北京、杭州、南京这样的老城,城市规划可以说是匠心独具。北京的燕京八景,一座桥,一个鼓楼……所有的东西都被安排过。一开始一下笔,就是为了最极致的精神追求去做的,并不是妥协钱与生计去完成的。它是百年大计,精神的归宿。
年北京平面图
Q:云洞是否延续了你的“山水城市”理念?
A:我的山水观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园林里,在建筑物里,都可以表现出这样的精神境界。城市不应该是物质和功能的,它也是精神的,它代表着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跟西方不一样。
这其实也有一个历史的典故,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的城市规划思路,提议建造既现代,又有诗情画意和自然氛围的城市,当时没有被采纳。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就写了一本书具体阐述了“山水城市”的概念。云洞图书馆当然也有功能,它是一个图书馆,没有自然的树木和绿化,他是一个完全抽象的东西,但我想赋予它“自然”的感觉。通过它去看天,去看海,与自然对话,这是“山水城市”的精神所在。
海口云洞图书馆建筑师:马岩松
Q:云洞的内部空间是怎样的?进入云洞内部,人们该怎样和建筑,和自然互动呢?
A:里边有好多灰空间,适应海口的气候。可以通风、采光和遮阳。内部空间不大,但是一层一层有点像珊瑚,你要穿透大大小小的洞,从大空间进入,再陆续来到小空间。里面还有专属的儿童图书馆,孩子们可以去到更小的空间爬来爬去。这个体验就和正常的建筑不太一样。
这种一层一层的感觉就有点像时空和宇宙,人们好像总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空间。这也给大海增加了一种神秘感,一直看海可能有点无聊,如果能通过一层一层的空间才能看到大海,感受会不一样。
海口云洞图书馆建筑师:马岩松
海口云洞图书馆建筑师:马岩松
Q:你最近还有一些大的项目比如嘉兴火车站,衢州体育公园,这种公共项目你希望大众从建筑中得到什么,或者说你给大众怎样的勇气去挑战不一样的感受?
A:年轻的时候觉得我做建筑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后来发现其实好多人心里都想跟别人不一样,只不过因为他不是干这行的,所以他没法去表达这个东西。后来当了建筑师就发现,中国的住宅全是一样的,进去都是一个厅,有沙发,有电视。同样的空间,一样的反射,你说出来的人会不会都差不多?但是人的精神和他的生命并不想要这样的东西,他有改变的意愿。我后来越来越觉得尤其在做大的公共项目的时候,你就变成一个代言人,明明知道大家不喜欢模式化,你就不应该去做那样的事。
衢州体育公园-MAD
我们在浙江衢州做了一个体育公园,把所有场馆都埋在土里了,整个建了一大片体育公园,看不见建筑,全是绿色的火山,挺超现实的。衢州体育公园-MAD
大家可能都经历过这种场景:坐飞机坐火车在城市里奔波,目的性特别强,没有一点精神上的时间,没有一种东游西晃的状态。体育也是如此,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倡导:更高、更快、更强。这都是什么?都是“目的”,目的是拿冠军。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西方有纽约、东京,国内现在的上海,深圳、北京,都在竞争更快、更高、更强。我就想挑战这种价值。
衢州体育公园-MAD
我想把体育竞技场馆变成一个不强调竞争,不强调纪念性,不强调力量,一个超现实的大地景观。这些奔波的人,大家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奔波,我觉得大家都需要那么一个精神的飞地。
I-TALK
朱小地
建筑是对自然与人文的倾诉
Q:您对海口的感情很深,能聊聊它这些年的变化吗?
A:我是亲历海南建省30多年的这样一个建筑师,年轻的时候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对我来讲,海口是印象很深刻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另一个故乡。我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被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海南分院来工作。那个时候海口的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状态,没有现代设施,也没有什么高楼,龙华路上的海口宾馆是海口当时最高的建筑。而现在的海口,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高楼大厦林立,也表现在整个城市结构的完善,比如机场、高速公路和公共建筑,包括博物馆、科技馆这类城市客厅的建设。
海口城市滨海大道
Q:海边的驿站这个项目是怎样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的?
A:去年海南成为自由贸易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让海口能够重新回到全球化背景之下,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城市。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城市研究专家萨森所说的:城市如果不再发展,那么它将很快被遗忘。当下的海南,需要有一些能代表海南文化的公共建筑,去提振市民的精神状态。而“海口:海边的驿站”这个跨度32公里的滨海文艺长廊的项目,恰恰为海口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
海口世纪大桥
Q:海南文化如何体现在您的作品中?
A:海南是一个岛屿,我们应该考虑如何与岛屿对话,形成它的文化。昨天我和艺术家雪松一起去现场,看到有人在放风筝,非常大的风筝,飞得非常高,这里面就有一个海风的概念。我们也从树上看到掉下来的木棉花的疖子,就捡起来随意在手机上摆了一下,发现这样一来,不就是一个天然的建筑模型了吗?
建筑师朱小地与艺术家雪松在海口?朱小地
Q:作为一个公共艺术项目,您会如何平衡它的公共性和艺术性?
A:在我看来,当一个建筑真正有了艺术性的时候,它就会产生新的功能。这个功能可能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当你切入到那个感性的角度时,这个功能就出现了。
又见敦煌剧场-建筑师:朱小地
我对这次的驿站有两个创意的方向。一是街头艺术,海南有很多年轻人,喜欢街舞、滑板,弹唱、涂鸦……年轻人玩街头艺术,没有一个实际的场所可以去,他们也不愿意进入到所谓的艺术殿堂。所以,街头艺术空间实际上是公共建筑里的一个缺失。另一方面,人们来到岛屿,容易产生放飞自我的冲动,我就想做一个空间给街头艺术提供条件和机会。目前这只是一个想法,也可能是一个设计的开始。
又见五台山剧场-建筑师:朱小地
我觉得一个有趣的建筑或设计,其实是从一个有趣的提问开始的。
另一个想法是以声音为主题的空间。现代人比较麻木,往往会忽视自然界里的声音,比如海风、海浪或者城市的声音。还有一种是“即时性“的声音,它无法被记录下来,这种记录不是简单的录音机记录,被放到艺术仓库里。而是当它出现在空间里,是否有办法去重复?通过不断地重复,去强化声音的感官记忆。它必须要具有一种对自然,对人文的倾诉,这样一种情怀。这样的建筑才有价值,空间的艺术性和功能性才能真正结合在一起。
END.
监制:朱丽康撰文:李昕排版:东开开图片来源:I-TALK、MAD、网络
本文为《一言一吾》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近期精彩内容回顾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在建筑的边界之外
摩西·萨夫迪MosheSafdie
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
张永和
建筑可亲
álvaroSiza
我的建筑中没有我
马岩松
“坏孩子”的反成功学
一言一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