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检查前不妨做个电耳镜检查
To?听力师?
进行声导抗和纯音测听检查前一定要进行电耳镜检查,原因如下:
原因1、电耳镜是听力室必备设备,检查简单快捷又方便;
2、保护仪器设备,以免因未察觉耳道分泌物而导致仪器受损;
3、如有耵聍异物等,可及时清理,避免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
4、结合患者病史,了解患者双耳情况,做到测试时心中有数;
5、其他(欢迎补充)
电耳镜检查看些什么?
1.耳周及耳廓电耳镜检查前常规观察一下患者的耳周及外耳情况,有无畸形(常见的小耳畸形、先天性耳前瘘管、第1鳃裂瘘管等),肿物(耳廓囊肿、局部脓肿等),炎症(局部红肿、疖肿、疱疹等)。上述部分症状体征对后续操作及结果并无影响,部分则能对后续操作有提示指导作用,比如小耳畸形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头戴式耳机进行纯音听力检查和ABR检查等;第1鳃裂瘘管的内瘘口可能在外耳道或中耳腔;耳廓炎症患者有触痛,操作前告知患者可能有疼痛,检查时需动作轻柔,体现人文关怀;疱疹患者需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面瘫等体征,是否符合Rasmy-Hunt综合征等。虽然平时只是进行常规的听力检查,但偶尔探究一下听力图背后的疾病也是分外有趣呢。
(上述名词都是临床很常见的,换句话说经常是考试重点,其中人文关怀贯穿整个医疗操作)
2.外耳道a、操作
外耳道是弯曲的S形(见图6-1-1)。若要想看清外耳道和鼓膜情况,则需提拉耳廓使外耳道变直,一般成人往后上方拉,婴幼儿往后下方拉,原理不赘述,暴露外耳道方法见6-2-2。
点开查看大图
新手经常会犯的错误是拿到电耳镜后直接把电耳镜前端捅到患者外耳道内,患者痛的嗷嗷叫。需要注意的是,电耳镜是眼睛的延伸。操作者手持电耳镜,在镜头的引导下将电耳镜镜头送入外耳道内。初入外耳道(见图6-3-3),若镜头内一片红润,则要警惕,镜头前可能就是外耳道壁,继续往前行进则会“撞山”,此时则需悬崖勒马,以外耳道口为支点,将镜头轻微上下左右移动,若突然看到一道白光,那就是鼓膜的光锥,找准方向,缓慢推进,就能由外向内观察外耳道情况了。骨性外耳道壁缺乏脂肪的缓冲,若与电耳镜前端硬碰硬,则会引起患者疼痛,甚至出血。
点开查看大图
b、观察
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就可以观察外耳道的情况了,常规的看看有无狭窄、充血、出血、肉芽、肿物、外耳道胆脂瘤、耵聍、分泌物等,如有上述情况,则酌情进行处理,例如外耳道耵聍患者选择耳道清理,外耳道脓性分泌物患者患耳不进行声导抗检查,外耳道肉芽患者选择头戴式耳机而非插入式耳机等。
3.鼓膜点开查看大图
只有知道正常鼓膜(图2.1)的样子才能知道什么是异常鼓膜。正常鼓膜是半透明薄膜,浅漏斗形,色灰白。如果电耳镜下看到的鼓膜奇奇怪怪的,那不要怀疑,大概率就是鼓膜或者鼓室内有异常情况(下面附上MarioSanna教授著许安廷教授主译的《耳镜彩色图谱从诊断到手术》中部分耳内镜图)。
知识点(点开查看大图)有时候电耳镜下发现有“鼓膜穿孔”,但声导抗提示是A型,这种情况可能是鼓膜穿孔已愈合。既往鼓膜穿孔,愈合区域的鼓膜较薄,无纤维层,透光性与正常鼓膜有差异,在肉眼或电耳镜下给人“鼓膜穿孔”的印象。
有时候电耳镜下发现一大片黑色的或者白色的毛茸茸,结合患者耳痒的症状,那有可能是耳道霉菌;发现白白的像珍珠或者石灰一样的,那有可能是外耳道胆脂瘤。
END
排版
Bone
作者
Bone
图片
来源于《耳鼻咽喉头颈科学》人卫第八版、《耳镜彩色图谱从诊断到手术》
感谢李蕴老师提供的技术指导,感谢Habib同学作为SP提供的耳内镜图片
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BadBone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