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外耳道疖治疗专科医院 >> 外耳道疖常识 >> 谈谈挖ldquo耳屎与外耳道炎

谈谈挖ldquo耳屎与外耳道炎

 

“耳屎” 一般情况下,耳屎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下颌运动,借助耳道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干燥成痂、自动排出。常挖耳朵可以说是多此一举,更确切地说,常挖耳朵是一种不良习惯,可能诱发多种耳朵的疾病。 挖耳不可“拿来主义” “如今,大多数人虽然已不能享受到‘朝阳取耳’的服务,却常不由自主地身体力行。自挖耳朵,一来二去竟养成习惯,不挖耳朵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夏寅不无忧虑地说,现在更可怕的是,挖耳朵工具五花八门:挖耳勺、棉棒、火柴棍、曲别针等,不一而足。一旦耳痒,则不分时间、地点,随痒随挖,殊不知,此举暗藏诸多祸端。 需要提醒的是,许多人挖耳喜欢就地取材,只要手边有的,看似能解决问题的,拿来就用。事实上,挖耳的工具大有讲究,否则会引发感染等并发症。 首先,不宜随意用钥匙、发夹等挖耳,那样容易刺破耳道,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如果不小心刺伤耳膜,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习惯用指甲挖耳的人,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 自己挖耳,应采用安全的方法,即:将棉签浸透温水,稍稍挤干,放入耳道内朝一个方向轻轻旋转,耳屎就会被泡湿浸软,随后将棉签轻轻取出,耳屎就被带出。此外,当耳屎泡软松动后,也可以用专用的掏耳勺轻轻取出。质硬的耳屎,医院取出。 其次,由于外耳道有很丰富的神经末梢,因而轻触外耳道会有舒适感甚至快感,但有时耳朵瘙痒是疾病所致,如外耳湿疹。目前湿疹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过敏、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代谢障碍等有关。若湿疹感染,则会疼痛、发热,局部出现皮肤红肿,小丘疹及小水泡。水泡抓破后有淡黄色水样分泌物,并有糜烂。因此,一旦发生这些症状,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外耳道是一自外耳道口至鼓膜的弯曲管道,呈“S”型曲线。其外1/3为软骨部,是耳廓软骨的延续;内2/3为骨部,为颞骨所成。外耳道的皮肤薄如丝蝉,皮下组织稀少,与软骨膜附着紧密。挖耳时尖锐的挖耳器具或粗暴的挖耳方式常引起外耳道的损伤,甚至出血。 如果挖耳用力过度,可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鼓膜,长期反复刺激可引起外耳道充血、肿胀,细菌趁机而入;也可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会形成外耳道疖肿和外耳道炎。对于一般细菌感染,使用有效抗生素后会很快好转,但如果诱发真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常会使人坐立不安,这时必须用抗真菌药物才能奏效。少数人耳内耵聍腺分泌旺盛,外耳道上皮脱落较慢,耵聍不表现为块状,而为黏稠的液体,被称为“湿性耵聍”,俗称“油耳”。一般情况下是生理性的,属正常现象,但如果伴有异味,则可能是耵聍腺细菌感染。 湿性耵聍者的“耳屎”生成速度比较快,医院就诊,自己挖耳也要注意方法:首先,最好用棉棒,轻轻在外耳道口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让耵聍自行排出;其次,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婴幼儿的耳屎,父母切忌乱挖,如不小心,极容易致鼓膜穿孔。医院检查,由专业人员清理才是正确选择。虽然不提倡对耳道内的耳屎作过多的清理,但一旦由于慢性炎症等原因,导致耳屎栓塞若不及时取出的话就会压迫外耳道的皮肤时间长了,可诱发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及肉芽形成。而在洗脸、洗澡或游泳时,耳朵进水也可将耳屎栓泡胀,引起外耳道发炎,产生疼痛。耳屎栓塞若紧贴耳膜,也可引起压迫症状,如耳鸣、头晕,甚至引起反射性咳嗽、头痛、听力丧失等。长时间的耳屎栓塞和感染可以引起外耳道皮肤破坏、骨质吸收,产生外耳道脂瘤。医生的处理往往会先给你盯眝水点耳3天,医院冲洗,一般都能清理干净,一种特例是耳屎栓太久,引起到外耳道胆脂瘤了,则可能要打麻醉针,才能达到清理目的。沿海地区,空气朝湿,利于霉菌生长,尤其是受了损伤的外耳道,一直形成霉菌性外耳道走炎,尽管不是大病,光靠医生的治疗,是难于根治的,养成良好的护耳习惯才是最为重要。正确护耳包括耳勿乱挖、耳勿进脏水,保持耳内干燥尤为重要。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如何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dnfm.com/wahl/9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