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大众医学助手陪伴您的第天
截止今日已收录医学笔记共计篇
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
今日别忘记阅读收藏哟!
对本平台有要求及需要寻找的文章,请在下方留言!
九月阅读排行榜中医方剂歌诀总结版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背诵版
黄帝内经句经典原文集锦
中医诊断及用药歌诀
沈氏妇科十二法共享版
妇科用药精髓条珍藏版
民间验方秘方集
中医针灸学穴位歌诀背诵版
中医入门七言诀
中医入门必背知识点
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今日文章中词词典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阅读愉快(拼音H)第六篇虎口纹十三形见《四诊抉微》。即十三指形。详该条。
虎戏导引功法名。是一种模仿虎的动作的导引功法。为五禽戏之一。《云笈七签·导引按摩》:“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起,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流传功法甚多。《淮南子·精神训》中的“虎顾”,亦为类似功法。
虎须疔病名。系指人中生有疔疮的病证。《证治准绳·外科》卷二:“虎须疔生于唇下。”证治同人中疔。
虎须毒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颏痈。详见该条。
户门解剖名称。古人谓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齿牙如家门户。《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故常将上下齿牙称为户门。
护场证名。疔疮周围红肿局限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二,疔肿之周围,根据火毒之严重程度,其红肿有局限而边际清楚者,有散漫而界限不清者。前者称之为护场,或名有护场,即该疔疮有保护场之意,易治;后者正相反,名为不护场,难治。
护睛水眼科名词。《疡医大全》卷十一:“白睛最坚属肺金,内藏护睛水,如鸡子清之稠浓。”似指今之玻璃体。参见神膏条。
护心软骨即胸骨剑突。详胸骨条。
冱耳病名。系指脓耳内流出腐臭浓汁的病证。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的别名。又名内耳疳臭。多由积热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若久不治疗,或因失治者,往往引致耳聋之证。证治参见聤耳、耳疳条。
花癫病名。见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亦名花风、花心风。多因妇女所愿不遂或失恋等导致肝郁化火,君相火旺,肝风易动的病症。症见情绪易激动,见男子则以为情人,甚则出现夜间四肢抽搐,牙关拘紧等。治宜泻肝火,平肝风。方用丹栀逍遥散加炙香附,或用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汤等。
花风病名。见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即花癫。详该条。
花柳疬病名。性病并发瘰疬证者。《疬科全书》:“凡审其果自花柳而来,无论如何发起,均名花柳疬。”该病或先有梅毒性病而并发瘰疬,或先有瘰疬而并发梅毒性病者,均有寻花问柳之史。宜防治兼重,治用解毒之剂,可选用枯草慈菇化毒丸,或间以土茯苓膏内服。如已破溃,则应外敷拔毒生肌膏。类似梅毒病之类与瘰疬之证兼见者。
花心风病名。见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即花癫。详该条。
花癣病名。系指生于面部或眉间,初起(疒^咅)癗,渐成细疮,时痛时痒,搔起白屑的疾病。相当于今之脂溢性皮炎。出《外科启玄》卷七。由风热蕴积于肺,随阳气上升而生。治宜外用颠倒散凉水调涂。
花翳白陷病名。系指黑睛生白翳,如花瓣,似鱼鳞,中央低陷,白睛红赤,常引起瞳神缩小,黄液上冲的疾病。相当于今之角膜溃疡。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多由肺肝积热,风邪外袭,风火热邪搏结于上所致,外伤亦可引起。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可服新制柴连汤等加减。
《花韵楼医案》医案著作。一卷。清·顾蔓云撰。作者系女医家,擅治妇科疾病。本书以妇科及内科疾病为主。记录较详。多为连续就诊的病案,故从中可以看出顾氏辨证用药的思路与技巧,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华①鲜美。《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华食而脂肥。”王冰注:“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
②光华、光采。《素问·解精微论》:“华色者,其荣也。”
③同“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本草纲目》卷五茺蔚条:“方茎白华,华生节间。”
④脉象如花,轻浮柔弱。《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
华池养生术语。部位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为口。《黄庭内景经·肺之章》务成子注:“口为玉池,亦曰华池。”一说在舌下。《黄庭内景经·中池章》务成子注:“舌下为华池。”一说为丹田异名。《金丹大成·金丹问答》引紫清:“华池正在气海内。”又指气功内丹术中的药物铅,即肾间动气。《龙虎还丹诀颂》谷神子注:“华池者,铅。”
华盖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另说在璇玑穴下2寸(《十四经发挥》);或1.6寸(《针灸大成》)。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满痛,咽喉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华色生理学名词。面部色泽明润光华。面有华色,是心气充足,精神内守的表现。《素问·解精微论》:“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王冰注:“华色,其神明之外饰。”
华食鲜美厚味的饮食。参华条。
《华氏按摩术》按摩著作。一册。杨华亭编,黄竹斋校。本书将小儿推拿的一些手法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并附图解。其中记载的一些方法不见于其他同类著作中。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文献价值。可供研究推拿按摩的参考。现存稿本。
华佗后汉医学家(?-年?)。字符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原为士人,但无心功名,以致当沛相及太尉举荐时,皆不就。他学问渊博,游学于各地,对医学尤有精深的钻研和成就。其医术极精,治病辄效,方药仅寥寥数种,针刺穴位也仅数穴,即可奏效。《三国志·华佗传》载其验案数则,均效如桴鼓。他擅长外科,对躯体内部之疾患,如为手术适应症,则给“麻沸散”以酒冲服,使之无所觉而进行手术,可以去除腹内之污秽,切去有病之肠段及积聚,然后傅以药膏,数日内即可平复如旧。华佗还善于养生,主张人体需适当劳动,但不使过度劳累。他创用“五禽之戏”,仿效虎、鹿、猿、熊、鸟的各种动作,活动肢体,使血脉流通,以求难老。其弟子吴普依法锻炼,年九十而耳聪目明。他针刺技术高明,且提出针刺背脊双侧穴位治病之夹脊穴,至今犹为临床上常用有效穴位。史载,华佗因不服曹操之命为其专职保健,后竟遭杀害。其记载之医著有《枕中灸刺经》、《内事》、《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华佗方》等,均未见传世,据载均于华氏临刑前烧毁。后世流传之《中藏经》,署华氏所著,实为伪托之作。
《华佗方》书名。见《隋书·经籍志》。十卷。魏·吴普撰。已佚。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诊断学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一卷。旧题东汉·华佗撰。已佚。王叔和《脉经》曾引华佗“察声色要诀”,其内容或系此书的组成部分。
华佗夹脊经外穴名。即夹脊穴。见该条。
《华佗内事》书名。见《隋书·经籍志》。五卷。已佚。
《华佗神医秘传》综合性医书。二十二卷。托名汉·华佗撰,唐·孙思邈集。本书不见于历代书目和前人引录,当属伪托无疑。卷首有孙思邈、徐大椿序言各一篇。亦均系托名之作。其内容包括病理秘传、临床秘传、神方秘传及内、外、妇、产、儿、五官、皮肤、伤科、结毒、急救、奇症、兽医、制炼、服饵等;并有华佗《注仓公传》一文。虽非华氏原著,但有一些不见于其他方书而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方药。此书于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现存年等多种铅印本,年彭氏点校本。
《华佗外科》书名。见明·殷仲春《医藏书目》。卷数不详,已佚。
华岫云(?-年)清代医家。字南田,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于医学,平时极为仰慕叶桂之医道医术,留心搜集其医案,日久积万余例,遂加以分门别类编纂,成《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刊刻行世。另有《续选临证指南医案》及《种福堂公选良方》。尚编有《古今医学汇通》行世。
《华洋脏象约纂》脏象著作。三卷,附录一卷。清·朱沛文编撰于年。本书系汇集中西医有关人体结构、解剖图谱,参述己见编着而成。卷上为五脏六腑形态、部位、功能;卷中为眼、耳、鼻、及骨骼结构、功能;卷下为十二经脉,气血营卫等生理作用及西医脏腑解剖图谱。所引资料先中后西,中医自《内经》迄清代诸家论述均有摘录,内容较为丰富、系统,并指出前人对脏腑记载上的一些错误。附录为有关诊病、读书等杂论。现存光绪刻本。
华元化明代医家。字之风,武进(今属江苏)人。医院医官,医术精湛,后返邑悬壶,颇有医名。着《外科宗要》,未见行世。
滑①脉象名。应指滑利,如盘中走珠。《素问·五脏生成篇》:“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
②尺肤诊的征象,滑泽光润。《灵枢·邪客》:“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灵枢·论疾诊尺》:“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灵枢·官能》:“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
③行动滑溜、流利。《灵枢·逆顺肥瘦》:“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滑剂方剂学名词。十剂之一。用润滑药物组成,具有除去留着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又引刘完素曰:“涩则气着,必滑剂以利之。滑能养窍,故润利也。”
滑精病证名。又名精滑。属遗精常见之一种。《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因梦而精自出者,谓之滑精。又有一种因见色相、或阅黄色书报等而精液自出者,名曰漏精。病多由于耽于色欲、肾元虚亏,精关失固所致。当温补肾元、固涩精亏,方用右归丸、七味都气丸、参苓菟丝丸等方,肾阳大虚者,用鹿茸大补汤、参茸卫生丸等方。因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者,用秘精丸、大分清饮、小分清饮等方加减,因于肝郁者,又当从肝论治。”参见遗精条。
滑可去着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即用润滑通利的药物治疗体内病邪留滞的方法。《汤液本草》卷上:“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如石淋,尿中夹砂石,排尿困难,或尿时疼痛,或腰痛难忍,尿色黄赤而浑浊或带血,苔黄白腻,脉数,用葵子散(《证治准绳》:“冬葵子、石楠、榆白皮、石韦、木通)加滑石、金钱草、海金砂等以利水通淋。
滑利病名。见《局方发挥》。指痢疾患者痢下滑脱不禁,甚则可致脱肛。当分气虚、血虚,施治有所不同。《医学入门》卷五:“滑痢,……血分,四物汤加参、术、地榆、樗白皮;气分,真人养脏汤、大断下丸、灵砂苍榆汤。”参见痢疾、虚痢、虚滑痢等条。
滑脉脉象名。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指下有一种圆滑感。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健康人亦可见。
滑肉门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癫狂等。直刺0.8-1.2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滑寿元代医学家。字伯仁,晚号樱宁生。祖籍襄城(今属河南),其祖父时迁居仪真(今属江苏)。初习儒,工诗文。京口名医王居中客居仪真时,滑寿师从之习医,精读《素问》、《难经》等古医书,深有领会,然亦发现《素问》多错简,因按脏腑、经络、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十二项,类聚经文,集为《读素问钞》三卷。又撰《难经本义》二卷,订误、疏义。后又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尽得其术。曾采《素问》、《灵枢》之经穴专论,将督、任二经与十二经并论,着成《十四经发挥》三卷,释名训义。其内科诊治则多仿李东垣。精于诊而审于方,治愈沉疴痼疾甚从。尝谓“医莫先于脉”,乃撰《诊家枢要》一卷,类列29脉,颇有发挥。其治疗验案数十则,收入朱右《樱宁生传》。另有《伤寒例钞》(一作《伤寒论钞》)三卷、《本草发挥》一卷、《脉诀》一卷、《医韵》、《痔痿篇》等,均佚。后世有《明堂图》四幅,题为滑寿撰。明洪武(-年)间卒。时年七十余。
滑胎出《经效产宝》卷上。
①病名。指连续发生三次以上的自然流产者。即现称之习惯性流产。亦名数堕胎。多因气虚、肾虚、血热、外伤等原因导致屡孕屡堕。治疗参气虚滑胎、肾虚滑胎等各条。
②指治法。即用润胎益气药,使子易生。《经效产宝》用诃子丸(诃子、槟榔、川芎、吴茱萸),自妊娠七八个月服至分娩前;或用束胎丸(白术、枳壳)从妊娠八个月服至临产。
滑痰证名。指一咳即能出痰。多属脾湿之病理。《症因脉治》卷二:“一咳而痰便出者,名滑痰。属脾湿。宜南星与半夏之类燥之;滋润之味,所当忌也。”参见痰证条。
滑泄病名。见《华氏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俗名滑泻。多为久泻久虚下脱,以致泄泻不能自制。《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滑泄,其泄不禁,泻久不止,大孔(肛门)如竹筒,日夜无度。”兼见食减,形寒肢冷,肿胀,短气,消瘦,神乏等症。宜固涩止脱,扶正祛邪。滑泄又有寒、热之分,脾肾虚寒为寒滑,轻证用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加肉豆蔻、补骨脂、炮姜、肉桂等药;重者用八柱散、扶脾丸、肉豆蔻饮等方。热邪稽留,中气下陷则为热滑,宜用固肠丸、诃子散等方加减。参见久泄条。
滑泻病名。即滑泄。见《万病回春·泄泻》。参见滑泄条。
滑翳病名。系指翳障如水银珠子不疼痛,无泪的病证。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也即滑翳内障,详见该条。
滑翳内障病名。系指瞳人内有翳如水银珠子,不辨人物的病证。又名滑翳。治宜用金针拨之。属圆翳内障范畴。详见该条。
化斑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用清热、凉血、解毒的药物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皮肤瘀斑及出血的方法,可防热毒继续深陷。用化斑汤。
化风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风证的现象。如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强直,乃至昏卒然昏仆等。根据病情,分别治疗。如温热病热伤下焦肝肾,化风而致痉、厥、瘛疭等,用大、小定风珠治疗。
化火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出现各种机能亢进的表现,可分实火与虚火两类。实火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痰食阻滞所郁化;虚火则由阴液亏损所致。参见实火和虚火条。
化脓灸灸法的一种。又称瘢痕灸。是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灼伤皮肤后,使之起疱、化脓,最后留有瘢痕。施灸时,每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易炷再灸,直至灸满规定壮数。可在灸前先以甘油或葱、蒜汁涂抹灸处;亦可在灸后用灸疮膏药(淡膏药)封贴,每日换药一次,约经4-7天。多用于哮喘、肺结核、瘰疬和慢性肠胃病等。
化气①运气术语。指土之化气。《素问·气交变大论》:“化气不政,生气独治。”《类经》:“化气,土气也。”
②生理学名词。指化生机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③治疗学术语。指行散气滞的治法,如用理气药消除腹胀。
化热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外感表邪传里而致热性病理变化。一般表邪初犯人体,恶寒发热并见,如表邪传入气分,则不恶寒、反恶热、烦渴、发热、尿赤、便臭、舌红苔黄、脉数等,此为病邪化热入里。
化湿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用芳香祛湿的药物宣化上焦湿邪的方法。如湿邪在表,用疏表化湿法;湿温时疫,喉痛胸闷,用清热化湿法。
化痰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消痰祛涎的方法。根据病因其化痰法有宣肺化痰、清热化痰、润肺化痰、燥湿化痰、祛寒化痰、治风化痰等六种。详各条。
化痰开窍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又称豁痰醒脑。治疗痰证神昏的方法。分热痰、寒痰两种。热痰。症见痰盛气粗、神昏谵语、身热烦躁、舌红苔黄,用牛黄丸、至宝丹;寒痰,症见痰涎壅盛、神昏不省、面色青白、手足冷、脉沉,用苏合香丸。
化饮解表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治疗表有风寒、内有水饮的方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化源生理学名词,生化之源。
①五脏为生化之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
②指脾胃为生化之源。脾主后天,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需经脾胃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临证指南医案·(饣曹)》:“脾属阴,主乎血;胃属阳,主乎气。……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冲和之德。而为后天生化之源也。”通常生化之源指脾胃。
化燥病因病理学名词。又称津伤化燥。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内热过盛等,致使病邪化燥,出现燥证,如口干口渴、唇焦咽燥、便秘尿少、干咳、咯血或衄血等。参见内燥条。
画皱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
怀躯产科学名词。出《脉经》卷九。即妊娠。详该条。
《怀少集》儿科著作。十三卷。清·王世隆撰。刊于年。作者重点引录整理前代儿科学成就,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写成此书。卷一为诊治总论;卷二-十分述余种儿科病证的证治;卷十一-十二为痘科;卷十三为麻科。现存光绪刻本、培元堂刻本。
怀身产科学名词。即妊娠。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详妊娠条。
怀娠产科学名词。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即妊娠。详该条。
怀胎产科学名词。出《脉经》卷九。即妊娠。详该条。
怀子产科学名词。指妇女妊娠。出《素问·腹中论》。
踝①脚腕两旁凸起的部分,外侧者称外踝,内侧者称内踝。《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灵枢·骨度》:“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
②手掌后高骨,即桡骨茎突。《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
踝骨骨骼部位名。俗名孤拐骨。指踝关节处的骨性隆起。内侧的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外侧的称外踝,是腓骨的下端。又古代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尺骨茎突和桡骨茎突)亦名踝骨。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曰内外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踝骨脱病名。指踝关节脱臼者。见《陈氏秘传》。详脚盘出臼条。
踝尖经外穴足两踝之一。见《类经图翼》。即内踝尖。详足两踝条。
踝厥病证名。由外邪侵犯足太阳膀胱经而致气上冲而产生。《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坏①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②败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③毁坏。《素问·生气通天论》:“溃溃乎若坏都。”
坏病病名。伤寒病因误治而致病情恶化,证候变乱,难以称其名者。《伤寒论》:“太阳病三日,以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伤寒论条辨》卷一:“坏,言历遍诸治而犹不愈,则反复杂误之余,血气已惫坏,难以正名名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辨坏病脉证并治篇》:“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诸坏病者,有汗后亡阳眩晕振惕,魄汁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鞭,下利不止,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失血惊狂,甚至阳毒斑狂,阴躁欲死,神昏谵语,循衣摸床之类是也。”《伤寒辨证·伤寒坏病》:“大抵伤寒至于坏病,当作危证断之,不可卤莽造次,或温补,或和解,或攻下,宜详虚实轻重。”参见坏伤寒条。
坏都毁坏的堤坝。形容病势汹涌迅猛,如堤坝崩决。《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坏府病证名。指脏腑严重损坏,功能失常。《素问·宝命全角论》:“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
坏疽漏病名。肛门周围之特异性感染引致多处漏管者。见《临床实用痔漏学》,又名恶漏。证见肛门周围及臀部两侧皮肤肥厚,肌肉黑硬,有结块形如鸡蛋大小,痛痒,常有多数漏管,或不互通,或各相串连。甚者可致该部位之软组织腐烂坏死。多由肛漏并发特异性感染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活血之剂。以择期进行手术治疗为首要。亦可选配枯痔锭、脱管锭治疗。
坏伤寒病证名。即伤寒坏病。见《诸病源候论·伤寒诸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坏伤寒者,以医者不辨阴阳,错谬下汗,置病不解,坏证乱经。又伤寒过经,热留脏腑,病候数变,久而不差,阴阳无复纪律,皆名坏病。”参见坏病条。
还丹气功学术语。指炼制外丹方法中的循环变化及所成之仙丹(参见九还、九转等条)。《周易参同契》:“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内丹术中用指炼功中精气神的交互影响变化过程,及丹成而致返朴归真。《修真太极混之指玄图·秘传还丹诀》:“出而复还本处,而曰还丹,非漱津咽唾。”
还精补脑养生学术语。
①内丹术指肾间动气(元精)发动后,引过下鹊桥,沿督脉上达于上丹田。《黄庭外景经·上》梁丘子注:“还精补脑,不老之道。”
②房中术中男性房事补益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房中术认为男性房事补益的要点之一在于保精,保精即可补脑。不少房中著作载有房事活动中配合气功的还精补脑的具体方法。《抱朴子内篇·释滞》:“房中之法十余家,……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
还食风病名。系指喉内未见肿起,然其初觉饮食有障,继之则汤水有碍,甚则纳食而复出的病证。见《喉科心法》卷上。本病类今之食道新生物、食道憩室等。
环①圆环。《灵枢·动输》:“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
②循环。《素问·天元纪大论》:“故六朞而环会。”王冰注:“故六年而环会,所谓周而复始也。”
③围绕。《灵枢·经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④指一昼夜。参见环死条。
环岗经外穴别名。见《针灸集成》。即团岗。详该条。
环谷脐中。《灵枢·四时气》:“徒(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杨上善注:“环谷,当是脐中也。脐下三寸,关元之穴也。”
环口黧(lí离)黑诊断学名词。黧黑,黑而不润泽。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病人口唇周围出现黧黑,为脾气衰败,胃阴已竭之候,预后不良。《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环逆气血循环逆乱。《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春刺肌肉,气血环逆,使人上气。”
环死经气在人体环周十二时辰则死。《素问·诊要经终论》:“中心者环死。”张志聪注:“环者,一周时也。”
环跳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镮跳。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太阳之会。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经,及臀下动、静脉。主治腰腿痹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脚气,及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疾患等。直刺2-3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环跳骨脱出病名。即髋关节脱臼。清·赵廷海《救伤秘旨》:“夫两腿环跳骨脱出,……足短者易治,足长者难治。”《伤科补要》卷二:“胯骨,即髋骨也,……即环跳穴处也,俗呼臀骱。若出之则难上,因其傍大肉厚,手捏不住故也。必得力大者三四人,使患侧卧,一手抱住其身,一人捏膝上拔下,一手(钦^手)其骱头迭进,一手将大膀曲转,使膝近其腹,再令舒直,其骱有响声者已上。再将所翻之筋向前归之。”可服生血补髓汤,或加味健步虎潜丸。或证治参见胯骨出条。
环跳针针具之一。出《医宗金鉴》。即长针。参见该条。
环握法医疗技术名。诊断骨关节损伤手法之一。凡人体肩、肘、髋、膝关节之脱位,或软组织损伤,医家进行诊断检查时,一手环握关节部位之半周,另一手作柔和被动之运动,此时仔细体察环握关节之手下感觉,用以判断伤情,或脱位之性质,或探明整复后之关节是否正确复位。
《环溪草堂医案》医案著作。三卷。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医案所载证情详细,辨证精审明确。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医案证方契合,往往能从古法中化裁而生新意。
环项发病名。痈疽之环绕颈项而发者。出《外科启玄》卷四,又名落头痈。因发于颈项之围,故名。初起多因所发部位不同而有小异。发于哑门穴下者,多发寒热,拘倦闷乱,食纳减少。如颈项俱肿者,则多属险证,相当于蜂窝组织炎。证治参见有头疽条。
环中经外穴名。见《中国针灸学》。在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的中点。主治坐骨神经痛。直刺1-1.5寸。艾炷灸5-15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
环珠形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其点差大,主脾虚停食,胸膈胀满,烦渴发热。
合二气小儿推拿方法名。见《陶朱公致富全书·卫生至要》。即和阴阳。参见该条。
合谷①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中地部,以候胸中之气。
②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瘾疹,丹毒,疔疮,臂痛,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直刺0.5-1寸。艾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孕妇不宜针灸。
合谷刺刺法名。五刺之一。又称合刺。《灵枢·官针》:“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是指在患部肌肉针刺,斜刺进针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左右斜刺,形如鸡爪分叉。该法是一种加强刺激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与脾有关的肌肉痹症等疾患。此外,历代也有人解释为三针或四针同用。
合骨骨名。足内踝的俗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在内者为内踝,俗名合骨。”
合剂方剂学名词。指中药复方的水煎浓缩液,或中药提取物以水为溶媒配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合剂在汤剂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进,保持了汤剂用药特点,服用量较汤剂小,可以成批生产,省去临时配方和煎煮的麻烦。
合架风病名。为邪龈病之不能张口者。多由阳明火毒炽盛所致。《重楼玉钥》卷上:“此症生在上下牙床两根头勾合之处。起一红核肿痛,牙关紧闭,不能开口。先用角药调噙,次用破皮刀切红肿处。吹冰硼散……可用消芦散熏之。”内治,也可服用清胃散等。参见角架风条。
合颅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脑户。见该条。
合微诊察各种合于事理的微细特征及变化。《素问·方盛衰论》:“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
(拼音H)第七篇合邪病因病理学名词。指①内外邪气相合为病。《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以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共同侵犯人体,或从病症表现出其病因有两种以上的邪气。如湿温、燥热,风寒湿等。
合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六十八难》又曰:“合主逆气而泄。”指合穴主要用于六腑病症。参见下合穴条。
合阳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另说“在膝约中央下三寸”(《千金要方》);“委中下一寸”(《针灸大全》);“委中下四寸大些”(《针灸集成》)。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并有小隐静脉和深层的腘动、静脉。主治腰脊强痛,膝胫酸重,下肢痿痹,寒疝,崩漏,带下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红眼病病名。见上海中医学院编《五官科学》。为天行赤眼之俗称。本病多由风热毒邪,时行疠气所致。相当于今之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治宜清热散邪,解毒凉血。方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详见天行赤眼条。
红艳舌病状名。又称将瘟舌。舌红赤、光艳无苔,多见于温病中的营分热盛,或杂病中的阴虚火旺。参舌红、舌绛条。
红硬舌病状名。指全舌深红或紫红,舌根强硬失音。属脏腑热盛已极,或因燥火浸淫,或为时疫直中,宜苦寒清热解毒治之。若舌尖能动,舌根胖硬不能言语,此为肝风内动,风痰壅盛,宜清心开窍,平肝熄风。若舌短硬不能伸出。面色枯槁,为脾肾衰败之征,宜补肾健脾。
红战舌病状名。指舌体蠕蠕微动,颤抖不已。有虚实之分。若深红而战者,宜清热泻火;若紫红而战者,宜凉血泄热;若淡红而战者,宜气血双补;若鲜红而战者,宜滋阴降火。
红障病证名。指翳膜之色红赤者。《审视瑶函》卷三:“大抵红障凹凸,怕如血积肉堆。”漫掩整个黑睛,障碍视力。
红中淡黑舌病状名。指舌红中央淡黑滑苔。为脏腑黑实热证。症见壮热,烦躁,便秘,尿赤。急用苦寒攻下泄热。
红中干舌病状名。指舌红而中心干燥。为心胃火炽,灼伤津液之象。治宜清心胃之火兼养阴。
红中焦黑舌病状名。指舌红中央有焦黑苔如小舌。主里热实证,尤以脾胃为甚,多因瘟毒内结。急用调胃承气汤苦寒攻下泄热。
红肿涩烂沿眼病证名。见《审视瑶函》。症与眼弦赤烂同,参见该条。
洪达珏清代医家。字并玉。江西武宁人。幼习举业,后致力于医学,术精。深得喻昌《医门法律》之旨,诊病分径辨证,设剂奇之。着《医书摘要》,未见传世。
胡珏清代医家。字念庵,号古月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立志于医学,因家贫不得受业医门。精研医着,遂通医理,治病有良效,慕当时名医高鼓峰之名。研读高氏《医家心法》,见其中论述有不合仲景者,遂对该书加以订正、评论。另对窦材之《扁鹊心书》亦加评论。其子道周,承其学。
胡轲五代后晋眼科医生。善用针法,曾为吴越王钱镠(-年)治愈眼疾,王赐物以万计,不受。
胡漏丹病名,小儿丹毒之一。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七。证见该丹起自阴囊之下部,色见赤红,其形之大小不一,微痒痛。系厥阴肝经虚火发于外所致。治宜清解肝经火毒,可内服清散汤加减治之。
胡勉宋代医家。着有《伤寒类例》。今佚。
胡洽南北朝时宋医家。一作胡道洽。广陵(今江苏江都)人。爱好音乐,精于医理,毕生以拯救为事,以医术知名。撰《胡洽百病方》二卷,已佚。
《胡洽百病方》医方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二卷(一说三卷)。刘宋·胡洽撰。原书已佚,后世医籍如《外台秘要方》、《医心方》等均有引录。简称《胡洽方》。
胡权生平、履籍未详,着《治痈疽脓毒方》一卷,今佚。
胡任明代医家。高安(今属江西)人。精医理,治病多良效,行医数十年,活人颇众。着《医方》,已佚。
胡慎柔(-年)明末僧人,医家。法名释住想。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博通经史儒学,因患痨病,经查了吾治愈,遂随查氏习医十余年,颇有所获,后由查氏荐之于名医周慎斋继续深造,留心摘录周氏临证经验,归里行医,疗效较着,且好施舍,故而清贫。临终前将手札及生平著述授与石震,由石氏订正刊刻,名《慎柔五书》(年),其中主要包括对痨病(肺结核等)的治疗和论述。
胡仕可元代医家。字可丹。宜丰(今属江西)人。擅长本草,尝曰:“医不读本草,何以知名德性味,养生延年。”遂择常用药按韵编类歌括,成《本草歌括》八卷。已佚。后世有何士信《补注本草歌括》、熊宗立《增补本草歌括》各八卷。
胡澍(-年)清代医家。字荄甫,又字甘伯,号石生。绩溪(今安徽绩溪)人。咸丰九年(年)举于乡,后捐升郎中,分发户部山西司。因中年多病,后弃仕从医。撰《黄帝内经素问校义》(年),对《素问》中某些字词、文句难解者予以训释。
胡嗣廉明代医生。纂《加减灵秘十八方》(年)。着重阐述防风通圣散、小续命汤等十八首方剂之加减及临床应用。
胡田明代医生。祁门(今属安徽)人。少业儒,后因母病弃儒从医,术精,尤善针灸,医院御医。
胡廷训明代儿科学家。擅长痘科。曾采《古今医鉴》、《济世全书》、《寿世保元》等有关痘疹诸论,撰《补遗痘疹辨疑全幼录》四卷。陆道元《痘疹金镜录补遗》(年)系袭胡氏书而成,后人不察,特奉《金镜录》为痘疹之章程,而《补遗痘疹辨疑全幼录》殆废而不行。
胡文涣明代医家。字德甫,号全庵,自号抱琴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通医理,亦精诗文、音乐。曾校辑《素问心得》、《灵枢经心得》、《香奁润色》等多种医书。
胡宪丰清代医家。字骏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研究伤寒证治,推崇《伤寒论》。曾与车宗辂合撰《伤寒第一书》(年)。
胡医西汉医生。名佚。匈奴人。天汉元年(前年)苏武奉命赴匈奴被扣,即拔刀自刺,气欲绝,召胡氏治之,乃凿地为坎,置于煴火,复武于上,蹈其背以出血,半日武复苏。
胡愔唐代女医家,道士。道号见素子。太白山(今陕西太白县)人。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年),以道教摄生研究脏腑,先述脏腑,次述修行、病源、吐纳、除疾、药治、察色寻证,月食禁忌等。另撰《黄庭内景图》、《黄庭外景图》、《补泻内景图》、《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等,均未见传世。
胡元庆元代医生。鹤溪(今浙江青田)人。提出痈疽、疔疖系经血阻滞、气血不通所致,遂辑十二经通滞之穴,撰成《痈疽神秘灸经》一卷,后经明薛己校补行世。
胡元质南宋医家。撰《胡元质经验方》(一作《胡元质经效方》,《宋史·艺文志》记作《胡元质总效方》十卷)。为江淮一带医家所推重。
胡元质南宋医家。撰《胡元质经验方》(一作《胡元质经效方》,《宋史·艺文志》记作《胡元质总效方》十卷)。为江淮一带医家所推重。
葫芦丹病名。小儿丹毒之一。出《外科真诠》卷下。即胡次丹。详见该条。
缓⑴缓慢。《素问·至真要大论》:“治有缓急,方用大小。”
⑵减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⑶迟缓;涣散不收。《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
⑷松弛。《灵枢·百病始生》:“皮缓则腠理开。”
⑸从容和缓。《灵枢·本脏》:“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
⑹舒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腹中论》:“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
⑺使缓解。《素问·至真要大论》:“急者缓之。”
⑻脉象的一种,脉搏弛缓无力。《灵枢·小针解》:“有知调尺寸大小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
⑼缓方。方剂的一种,即作用缓慢的方剂。《素问·至真要大论》:“补上治上制以缓。”
⑽放宽,放松。《灵枢·经脉》:“炙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
⑾弛缓。尺肤诊的征象之一。《灵枢·论疾诊尺》:“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
缓补治疗学名词。系补法之一。即用甘缓平和的药物缓缓调补,促进正气逐渐恢复的治疗方法。例如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均属缓补范围。
缓方方剂学名词。系七方之一。方剂之和缓者。《儒门事亲》卷一:“缓方之说有五,有‘甘以缓之’之缓方,糖、蜜、枣、葵、甘草之属是也;盖病在胸膈,取甘能恋也。有‘丸以缓之’之缓方,盖丸之比汤、散,其气力宣行迟故也。有‘品件群众’之缓方,盖药味众则各不得聘其性也,如万病丸七八十味,递相拘别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盖性无毒则功自缓矣。有‘气味薄药’之缓方,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故补上治之,制之以缓……”当前一般认为缓方有六种。
缓风古病名。指脚气病。《济生方》论述脚气时称:“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名曰缓风,宋齐之后,谓之脚气,其名虽不同,其实一也。”参见脚气条。
缓筋一说指足阳明筋(《太素》杨上善注)。一说指宗筋(《灵枢识》丹波元简注)。一说经于腹内之筋(张志聪注)。《灵枢·百病始生》:“其着于肠胃之间,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
缓疽病名。腹壁痈疽之发展迟缓者。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亦名肉色疽。多因寒气客于经络,致营卫滞涩,气血壅凝而成。症见初起坚硬如石,皮色不变,不红不热,其疽大如拳,小如桃李,痛引腰腿,数月不溃,久则乃变为紫暗色,寒热食少,肌体尪羸,皮肉俱烂,如牛领疮。甚则通体紫暗,则属败症。初可服山甲内消散;若不应不可强消,免损胃气,改用十全大补汤加乌药、附子、胡芦巴以温补之;外可用木香饼熨或用独头蒜捣铺患处艾炷灸之,知热为度,次日再灸,直至消或溃为效。溃后可按痈疽溃疡治疗。
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
缓下详润下条。
缓则治本治疗学术语。治则之一。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指在病势缓和、病情缓慢的情况下,应针对疾病的根本所在进行治疗。多适用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如肺痨咳嗽,其本多为肺肾阴虚,故治疗重点在滋养肺肾之阴,而不用一般的止咳药去治标。又有阴虚发热的疾病,则阴虚是本,发热为标,治当养阴以退热。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道教气功专著名。撰者不详。一卷。据书中序称,幻真先生当为初唐时的气功家。全书共收服气功法要诀15种,依次为进取诀、淘气诀、调气诀、咽气诀、行气诀、炼气诀、委气诀、闭气诀、布气诀、六气诀、调气液诀、食饮调护诀、休粮诀、守真诀、服气胎息诀。全书收入《道藏》第册。
宦者病证名。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俗称太监。《灵枢·五音五味》:“宦者,去其宗筋,伤其中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患门经外穴名。见《医学入门》。在背部。取穴时,先以绳量取足大趾端经足跟至腘横纹长度,然后此绳一端从鼻尖沿头正中线向后量至背脊,尽端作点标记;再从此点旁开以鼻柱底至口角端距离处。一说在第五胸椎突起两旁各开1.5寸处(《针灸学》江苏中医进修学校)。主治五劳七伤,骨蒸潮热,面黄体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盗汗,心痛,胸背引痛等。艾炷灸3-7壮。
肓①指肓膜。《素问·奇病论》:“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杜预注:“心下为膏;肓,鬲也。”
②指心下膈上的部位。参膏肓条。
肓门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第一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腹痛,痞块,便秘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肓膜解剖结构名。指心下膈上的脂膜。《素问·痹论》:“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王冰注:“肓膜,谓五脏之间鬲中膜也。”
肓募经外穴名。《千金要方》:“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灸肓募随年壮。肓募二穴,从乳头斜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头下行,度头是穴。”主治病后衰弱,萎黄,腹中积块疼痛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肓俞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阳之会。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疝痛,小便淋沥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肓之原十二原(穴)之一。即气海。《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参见十二原穴条。
皇甫谧魏晋间著名医家。-年,原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县西北)人。幼随叔父迁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后经叔母教导,始勤奋不怠,因家贫穷而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曾专心攻读医书,汇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加以编辑,撰成《针灸甲乙经》,阐述经络理论,统一针灸穴位、名称、取穴法,为我国现存最早之针灸学专着。另着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玄晏春秋》等。
皇甫嵩明代医家。武林(今浙江杭州)人。祖、父皆业医,受家学,于习儒之暇,究心医学。着《本草发明》六卷(年)。
皇甫坦南宋医家。字履道。夹江(今四川)人。精医,尤精眼科。绍兴(-年)间显仁太后患目疾,荐其入宫诊治,立效。厚赐之,不受。仍还青城山。后复召之,问以长生术,坦曰:“先禁诸欲,勿令放逸,丹经万卷,不如守一。”帝叹服。
皇甫中明代医家。字云洲,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世业医,承家学,更有发挥。着《伤寒指掌》十四卷,发明仲景立方之意,于诸家议论,独推陶华,惜此书已佚。另着《明医指掌》十卷,参以《内经》,博采古方,变通灵活,不泥于古人。又以歌赋括百病,便于记诵,徐春甫赞曰本书“可为医学之指南。”子岫岗,承其学。
《皇汉医药全书》医学全书。原名《汉方医药全书》。日本·栗原广三撰。吴嘉博译。前列总说,以下分五部论述,即汉方医术发达史、病理解说、药理解说、药剂解说、处方解说。作者联系哲学、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医药等发展的历史,分析中国医药学,并介绍汉方医药流传日本的源流概况。在阐述病理、病证等方面参考了西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认为汉方医学不是科学(见自序),则是极端错误的。现存年上海中西医药书局铅印本。
黄(王扁)明代医生。字楚祥。仪真(今江苏仪征)人。少丧父,从母习儒。既而思曰:“医,仁术也。苟精之,亦足以济世。穷研《素问》、《难经》等,医术益精,以医闻名于淮、扬间。正统初(年),征为太医,后迁御医、太医院院判。居官三载,以老告归。卒年79岁。孙应夏,承祖学,亦为名医。
黄白纹病状名。系诊法内容之一。指纹色黄白,多属伤脾、疳积等(见《医学入门·察脉》)。
黄柏膏《阎氏小儿方论》方。黄柏30克,甘草克,新绿豆45克。为细末,生油调,从耳前至眼眶厚涂之,日二至三次。治痘疮疹已出,防其上面。
黄崩病证名。《脉经》卷九:“问曰:五崩何等类?师曰:……黄崩者形如烂瓜……”指妇女阴道有大量黄色液体流出。治宜健脾除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苍术、黄柏、乌贼骨。参见崩漏条。
黄病病名。由瘀热宿食相搏所致身体面目皆变黄色的病证。《太平圣惠方·黄病论》:“黄病者,一身尽疼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后壮热,口里有血,当下之,如猪肝状,其人小腹满急。若其人眼睛涩疼,鼻骨痛,两膊及项强,腰背急,即是患黄也。黄病多大便涩,但令得小便快,即不虑死。不令大便多涩,涩即心胀不安。”参见急黄、阴黄、阳黄、劳黄等,详各条。
黄缠喉风病名。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指缠喉风喉内肿痛,其色红黄,蒂丁后有脓者,或伴有两腮赤肿疼痛。多为痰火邪毒上冲的实热症。治宜泻火解毒、祛痰消肿。可用三黄凉膈散等加减。脓成以刀针刺破排脓,吹冰硼散。参见缠喉风条。
黄肠即胃。胃在五行属土,配黄色,故得名。《难经·三十五难》:“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
黄承昊明代官吏。字履素,号闇斋,秀水(浙江嘉兴)人。官至福建按察史。因体弱遂留心医药。摘编薛己著述成《医案摘要》一书。晚年集平生收汇医学资料及心得,编成《折肱漫录》。
黄带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卷上。亦名带下黄候。指阴道内流出淡黄色、质稠粘的分泌物,甚则色深如茶汁,或有臭秽气味。多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均能导致湿热下注,损及任带二脉而带下色黄。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易黄汤。
黄瘅即“黄疸”。参该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
黄疸病证名。目黄,皮肤黄、小便黄之证。亦称黄瘅。《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由瘀热与湿相搏,不得泄越,寒湿在里不解所致。有阴黄阳黄,在脏腑之分。阳黄者因湿热内蕴,熏蒸郁遏,身目俱黄,黄如橘子色。阴黄为寒湿内结,浸淫肌肤,色黄如烟熏。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之分,详见各条。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
黄疸二十八候证名。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即黄疸候、急黄候、黄汗候、犯黄候、劳黄候、脑黄候、阴黄候、内黄候、行黄候、癖黄候、噤黄候、五色黄候、风黄候、因黄发血候、因黄发痢候、因黄发痔候、因黄发癖候、因黄发病后小便涩兼石淋候、因黄发吐候、黄疸候、酒疸候、谷疸候、女劳疸候、黑疸候、九疸候、胞疸候、风黄疸候、湿疸候等二十八种黄病症候。详见各条。
《黄澹翁医案》医案著作。四卷。清·黄述宁撰。其中医案二卷,多属内科杂病;后二卷载前两卷所涉及的治疗方剂和黄氏生平所用验方,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黄帝上古传说中我国古代原始公社时期中原各族的共同首领。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相传黄帝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始者。举凡兵器、舟车、算术、音律、文字、养蚕、弓箭、衣服、医药等等,皆创于黄帝时代。现有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均系托名而作。相传黄帝曾与其臣岐伯、伯高、少俞等谈论医道,故后世习称中医为“岐黄之术”。中医历来尊黄帝为创医药之始祖。
《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医经著作。一卷(一作五卷)。唐·杨玄操注。杨氏在吴·吕广所注《难经》的基础上予以补订注释。本书为《难经》重要注本之一,在历史上曾经有较大影响。原书已佚,但书中内容大部保留于《难经集注》中。
《黄帝脉诀》书名。见《崇文总目》。一卷,已佚。
《黄帝明堂经》针灸著作。是我国现知最早的一种针灸专着。撰人未详。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原书已佚,魏晋以后此书有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及注本。主要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后辑录于《针灸甲乙经》一书中)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参见各该条。
《黄帝明堂灸经》针灸著作。有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内容全同。本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经》及《小儿明堂灸经》的全文,改题此名刊行者。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并附40余幅腧穴图。现存日刻本。元代时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
《黄帝明堂偃侧人图》针灸经络著作。见《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曹氏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已佚。曹氏即曹翕,三国末、晋初时人。
《黄帝内经》医经著作。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着,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为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前的古代哲学。《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个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唐宝兴元年(公元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大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医经著作。又名《灵枢注证发微》。九卷。明·马莳注。刊于年。本书是最早的《灵枢》全注本。书中《灵枢》原文悉依南宋·史崧传本,共八十一篇。但卷数则恢复《灵枢经》旧制,即则史崧的二十四卷,重新合为九卷。内容则根据《素问注证发微》的体例,逐篇、逐节予以注释,在剖析医理及申明字义等方面均有所发挥,并附人体经脉腧穴图解。现存明刻本、清刻本。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针灸著作。简称《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是《黄帝明堂经》的一种注本。为7世纪初(唐初)由杨上善注释改编而成。前十二卷论十二经脉腧穴;末一卷论奇经八脉。本书曾经唐太医署规定为学习针灸的主要课本。唐以后失传,现只存一卷(卷一),是根据日本发现的残卷刊印的,有《丛书集成》本。
《黄帝内经始生考》医经著作。原卷数不详,现存三卷。明代作品,撰人佚名。刊于年。本书节录《素问》与《灵枢》二书中有关“始生”(意为最早产生)的原文,虽然作了某些分类,但体裁仍较为零乱,且未加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医经著作。山东省中医研究所研究班编。本书是《素问》一书的白话注释,除对原文进行语译外,每篇列有本篇大意、体会,或附词字释义等项。虽说其语译常有不切之处,但总体说来还是成功的。对于读者理解《素问》原文有一定参考价值。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医经著作。九卷。清·张志聪集注。本书与《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都是张志聪和他的学生们集体撰写的。对于《内经》一书的原文作了较详细的注释。对经义有较多发挥。是近代流行较广的一种《内经》全注本。现有多种清刻本。年后有排印本。
《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医经著作。十卷。明·黄俅辑。约刊于16世纪末。本书据《素问》一书选录约65篇部分原文编辑而成。原书之后先附以王冰注文,再附以马莳注文。黄氏自己却无注释。是一部经过选编的《素问》王、马合注本。现存明刻本。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医经著作。九卷。明·王九达辑注。刊于年。本书是将《素问》和《灵枢》内容分类合编而成。共分摄生、藏象、经度、运气、脉候、色诊、病能、论治、针刺九类,在各篇原文之后均有题解及注释。是分类研究《内经》的著作之一,对于学习《内经》者同类比较、加深理解等方面确有积极意义。现有明刻本。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经著作。又名《内经吴注》。24卷。明·吴昆注。刊于年。本书是《素问》全注本的一种,书中将现存《素问》一书七十九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在《素问》诠注本中是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是研究《内经》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现有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等。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医经著作。一卷。清·胡澍撰。刊于年。书中将《素问》中难解的字、句、文义摘出三十条,通过考据训诂,加以释义。解决了以往注释中的一些难题。可供校勘《素问》的参考。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医经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将《内经·素问》原文按通行本次序逐篇逐段地予以语译,每段之后附有注释及按语。语译通俗而准确,按语亦较恰当。是颇有影响的语译注释本。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经太素》医经著作。又称《太素》,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的内容。原书在隋唐之际经杨上善重加编次和注释,扩为三十卷,今已残缺。国内刊本只有二十三卷。本书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形态。全书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医书佚文等方面,对研究《内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年后有排印本。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人图》针灸经络著作。见《随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作《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一卷,已佚。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著作。又名《宣明论方》。十五卷。金·刘完素撰于2年。卷一-二诸证门,将《素问》一书中的61个病名逐条照原文作了分析和制定处方;卷三-十五分为风、热、伤寒、积聚、水湿、痰饮、燥、妇人、补养、诸痛、痔漏、疟疾、眼目、小儿等各门,每门均先引《素问》医论,作者加以引伸,并制定处方。本书从分析《素问》一书中所论及的各种病证,并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一一制定处方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补充了《素问》所记病候缺乏方药的不足,并反映出刘氏偏重寒凉、降火益阴为主的治疗大法。现有多种明、清刻本及《刘河间伤寒三书》本。
《黄帝虾蟆经》针灸著作。又名《黄帝针灸虾蟆忌》。一卷。汉代作品,撰人佚名。为现存较早的针灸文献。其主要内容为针灸禁忌部位和图形等,并无实际临床意义。现有日本据古卷子的复刊本。
《黄帝逸典》痘疹专着。又名《轩辕逸典》。清代著作,不着撰人。本书专论痘疹,托名唐·蓝采和注释。内容分为原痘、格三(指治痘的三个阶段)、脏腑、传经、发热、报痘、点论、胀论等8篇。主要论述痘疹发病机理、病证特点和治疗原则等,但未载医方。据“蓝采和序”称曾为之补撰药性、药方二论,但后者今已不传。现有多种清刻本。
《黄帝阴符经》著作名。简称《阴符经》。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黄帝为假托之名。一说成书于北朝拓拔魏时期。一卷。传本有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之上、中、下三篇者。本书性质,论者见解各异,纷纭不一。但多认为系道教修养之术,论涉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等方面。如宋·夏元鼎《黄帝阴符经讲义图说》全以内丹法释之。又《悟真篇》:“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也有以纵横家、兵家之意注释者。本书言简意赅,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历来为学者所重视。本书注本浩繁,《道藏》第54至58册中,收有二十余种。著名的有唐代李筌、张果,宋代朱熹、胥元一,元代的王道渊、俞琰等家注。
黄丁病名。
①五丁之一。《华氏中藏经》卷中:“黄丁者,起于唇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发则令人多食而还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胀而烦,多睡,不寐者死。”多由火毒炽盛上炎于唇所致。治宜解毒泻火,用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唇疔条。
②出《外科启玄》卷三。脾疔之又名。见该条。
黄耳类伤寒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十三:“凡耳中策策痛者,是风入肾经也。不治则变,恶寒发热,脊强背直,如痉之状,曰黄耳伤寒。此不可作正伤寒治,宜小续命汤去附子,加僵蚕、天麻、羌、独,次用荆防败毒散加细辛、白芷、蝉蜕、黄芩、赤芍、紫荆皮”。相当于耳源性颅内感染。
黄耳伤寒病证名。《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风温时毒,先犯少阳,续感暴寒而发。乃太少两阳合病,状类伤寒,以其两耳发黄,故见形定名为黄耳伤寒。”治宜荆防败毒散加减。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该病类似于现在所说的耳源性颅内感染。
黄风病证名。见《古今医统》。即黄风内障。详该条。
黄风内障病证名。又名黄风。
①为五风变内障之一。《证治准绳·杂病》于绿风内障证指出:“久则变为黄风。”类似今之青光眼绝对期。
②见《世医得效方》。为高风雀目内障失治所致。参见高风内障条。
黄蜂出洞小儿推拿方法名。掐心经、劳宫和推三关后,将两手拇指并拢在前,余四指随后,在小儿前臂屈侧部,由腕横纹处向上一捏一放,然后再掐八卦中的离、坎两穴。《针灸大成》卷十:“大热。做法:先掐心经,次掐劳宫,先开三关,后以左右二大指从阴阳处起,一撮一上至关中、离、坎上掐穴。发汗用之。”《小儿推拿秘旨》又称本法为黄蜂入洞。
(拼音H)第八篇黄蜂入洞小儿推拿方法名。
①用屈曲的大拇指按揉小儿的外耳道,有通气作用。见《小儿推拿秘诀》。
②将耳壳折向前方以掩住耳门,有通气作用。见《小儿推拿秘诀》。
③即洗井灶法。见《幼科推拿秘书》。详该条。
④屈儿小指,再揉劳宫穴,有去风寒作用。见《针灸大成》卷十。
⑤即黄蜂出洞。见《小儿推拿秘旨》。详该条。
⑥在小儿前臂屈侧部正中,从腕横纹盘旋揉至肘横纹处。见《小儿推拿广意》。
黄公兴南北朝时梁代人。生平欠详。着《脉经》六卷,隋朝时已佚。
黄宫绣清代医家。字锦芳。宜黄(属江西)人。撰《医学求真录》十六卷于年,未见流传。现有《脉理求真》、《本草求真》、《锦芳医案》(又名《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均刊于年。其中以《本草求真》一书系对《本草纲目》删繁撮要而成,影响较为广泛,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用。
黄鼓疔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多生口角、腮、颧、眼胞等处。初起黄泡,光亮明润,四畔红色缠绕,麻痒感间作,重则恶心呕吐,肢体木痛、寒热交作,烦渴干哕,此属脾经毒火而发。治疗同疔疮。
黄瓜疽病名。指生于后背脊旁之痈疮。出《证治准绳·外科》卷四。即黄瓜痈。证治详见该条。
黄瓜痈病名。指生于背部脊旁的痈。出《证治准绳·外科》卷四。亦名黄瓜疽、肉色。该病因脾火积毒而生。症见皮肉色红,疮肿如若黄瓜状,肿高寸余,长可尺许,局部疼痛剧烈。同时伴见四肢麻木等症,治宜清热解毒凉血。余证治可参见外痈,有头疽条。
黄冠道人宋代医生。名佚。北宋熙宁间(-年)道士。行医于曹州楚丘枣垌村,医术高超,医名鸣于乡。居数月,忽离去,不知所之,世人疑为扁鹊,立祠祀之。
黄汗病名。因汗出入水,水热互郁于肌表,所致身肿、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的病症。《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兼见两胫冷,身疼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治宜实卫和营,行阳益阴,方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千金要方》以本病为五疸之一。
黄汗身肿病名。因汗出入水,或汗出当风,内结郁久,成热成黄,为黄汗身肿之证。《症因脉治》卷三:“黄汗身肿之症,身热胸满,四肢黄肿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如柏汁,久不愈,必致痈脓,又有不恶风,小便利,若上焦寒,口多涎,身冷肿痛,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又有两胫不冷,反发热,名历节。食已汗出,常见盗汗,汗出不凉,反发热,久久必甲错;生恶疮,身瞤瞤,胸中痛,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皆黄汗肿症也。”治用黄芪芍药桂酒汤、桂枝汤黄芪汤等方。参见身肿、水肿条。
黄河明代医家。通医学。生平里贯均欠详。着《医学汇纂济世丹砂》(又名《医学搜精》)二卷。
黄环宋代医家。生平里籍均不详。撰《备问方》一卷,已佚。
黄昏即傍晚的时候。《素问·金匮真言论》:“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黄昏不见病证名。《银海精微》:“人之两目,至日落西之时,渐渐不见,亦系内障,俗谓之鸡蒙眼也。”即雀目。详该条。
黄昏嗽病证名。又名黄昏咳。因肾虚虚火上炎或食积痰湿所致,每在黄昏时发病之咳嗽。《丹溪心法·咳嗽》:“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黄昏咳,肾经阳衰阴弱,虚火上炎也。当补脾肺,生肾水,不可专用嗽药,宜六味丸、六君子汤间服。不论大人小儿,黄昏熟睡中忽咳两三声,食积痰也,消其痰而咳自止,宜二陈汤加山楂、神曲、麦芽。”参见咳嗽条。
黄吉甫明代医家。生平里籍均未详。着《备急仙方》,未见刊行。
黄济之明代医家。字世仁。浙江姚余人。精医术,着《本草权度》三卷,现存。该书虽名本草,兼备临证各科常见病之脉、因、证、治,并结合心得论述五脏虚实、脉法、脉体升降、经络图等,治法亦简要有效。
黄家素有黄疸病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黄家日晡时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黄瘕病名。八瘕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因左胁气结所致腰背引痛,小腹拘急引阴中刺疼,尿黄赤;女子则见经行不利,阴中刺痛,淋露黄汁。《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黄瘕,左胁下有气,牢结不可抑,其苦腰背相引痛,小腹常急,下引阴中如刺,不和小便,或溺黄赤,时发寒热。”《类证治裁·痃癖症瘕诸积论》:“黄瘕,经行不利,左胁气结,阴中刺痛,淋露黄汁,用坐导皂荚散。”参见癖、症瘕、八瘕条。
黄筋推拿穴位名。
①即赤淡黄筋。见《保赤推拿法》。
②即赤筋。详该条。
黄精①解剖名。《目经大成》卷一:“膏中有珠,澄澈而软,状类水晶棋子,曰黄精,总名瞳神,均属乎肾。”即今之晶状体。凡病变则混浊而影响视力。
②中药名。功能补脾润肺,养阴生津。
黄俊明代医生。朔方(今宁夏灵武)人。精医术,通药性,长脉诊,不执方书,世称良医。
黄凯均清代医家。字南重,号退庵。浙江嘉善人。撰《友渔斋医话》八卷,年刊行。包括《一览延龄》、《桔旁杂论》、《上池涓滴》、《肘后偶钞》、《证治指要》、《药笼小品》。论及养生、脏腑病证,常用药品,历代医书评介及个人医案。
黄克明宋代人。着《江餐馔要》一卷,今佚。
黄蜡灸灸法的一种。见《神灸经纶》。先以湿面粉随痈疽肿根作圈,高寸馀,实贴皮上,如井口形……圈内铺蜡屑三四分厚,次以铜杓盛桑木炭火,悬蜡上烘之,令蜡溶化至沸滚,再添蜡屑,随溶随添,以井满为度,灸后去火杓,即喷冷水少许于蜡上,俟冷起蜡。主治痈疽发背,恶疮顽疮。疮久溃不敛,四周顽硬者,即于疮口上灸之。
黄蜡灸法外治法之一。属于灸法之一种。见《外科大成》卷一。该法适用于疮疡未溃或已溃难敛者。具体方法为:用湿面糊随疮肿根盘作圈,高寸余,紧贴皮上,使其状如井口,勿令渗漏。圈外再围布数重,以防火气烘肤;圈内铺黄蜡屑三、四分厚,以铜漏杓盛桑木炭火,悬蜡上烘之,待蜡溶化再续蜡屑;随化随添,以“井”满为度。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度;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然后去火杓,急喷冷水少许于蜡上,待蜡凉后则易去。如患处漫肿无头者,可以湿纸贴之,于先干处灸之。如属疮疡初起者灸一-三次即可消;脓成者灸二-三次可溃;疮久溃不敛者,四围顽硬者,应于疮口上灸之,使蜡从孔入,其顽腐瘀脓则可尽化,有加速收敛之功。
黄连法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取黄连捣碎,用水浸泡出汁,时时滴儿口中。婴儿初生,体内蕴有胎热,或值夏季气候炎热之时用之。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黄廉明代医家。号铜壁山人。生平居里未详。辑《痘疹全书》(又名《秘传经验痘疹方》)十卷。据高武、日本丹波元胤考证,此书实为袭名医万全《痘疹心要》(年)之作,据为己有者。
黄良佑明代医家。字履祥。休宁五城人(今安徽休宁)。少年弃儒学医,因擅长针灸而闻名乡里。撰《麻痘秘法》、《本草类方》,未见刊行。
黄膜上冲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在风轮下际,……有翳色黄,与凝脂翳同一气脉,但凝脂翳在轮外生,点药可去。此在膏内,邪热蒸起,点药所不能除,若漫及瞳神,其珠必损。”(《张氏医通》卷八)。因脓多黄而状似膜,故名黄膜上冲,即黄液上冲。详该条。
黄胖病名。全身肌肤萎黄,面浮足肿,神疲乏力而眼目不黄的慢性病。又称食劳疳黄。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丹溪心法·疸》称黄肿。由虫积、食积或劳役脱力所致。因于虫积者,兼见呕吐黄水,毛发皆直,好食生米、茶叶、土炭等异物。治宜驱虫消积,用使君肉、槟榔、雷丸加绿矾丸等;配合应用归脾汤、人参养荣汤诸方。因食积者,兼见纳食不化,口苦腹胀等,治宜健脾消食,六君子汤合保和丸等方。因劳役所致者,又称脱力黄。详脱力黄条。黄胖见于钩虫病、营养不良或其他慢性疾患引起的贫血。
黄气即土气,相应于人的脾气。《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气并膈中,痛于心脾,黄气乃损,其谷不登。”
黄鳅痈病名。指生于小腿内后侧部位之痈。亦名胫阴痈,胫阴疽。出《证治准绳·外科》卷四。该病多因湿热留于肝脾二经所致。症见初起小腿内侧疼痛肿硬,因其疮肿,形如泥鳅,色微红,故而得名。证治参见外痈条。
黄俅①明初医家。歙县(安徽歙县)人。精通医术,着《黄俅医案》。
②明代医家,字谷如。新繁(今四川新都)人。撰《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十卷(年)。
黄仁解剖名。出《银海精微》。又名眼帘、睛帘、虹彩。即今之虹膜,位于黑睛后内。其色因人种而异,我国多为黑褐色。黄仁中央有约2.5-4毫米大小之圆形洞孔,名瞳神。黄仁内应于肝,肝胆相表里,故病变常与肝胆有关。
黄肉随病名。疫病的一种。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病者头重,颈直,皮肉强痹,或蕴而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下贯颞颧,隐隐而热,不相断离,病名黄肉随”。“其病从太阳阳明相格,寒湿不调,关节格滞。”
黄升明代医生。字启东。京山(今属湖北)人。善察脉,为当时名医。曾治一食蜈蚣中毒者,投剂,立苏。
黄石峰元末医家。擅长于痘科。曾录三十余家医论,结合自己临证治痘经验,将痘疹病因、证候及治法等编成七言韵语,成《痘疹玉髓》四卷。附入名医万全《痘疹世医心法》,易名《秘传痘疹玉髓》,刊行于世。
《黄氏医书八种》医学丛书。清·黄元御撰。最早刊于乾隆年间。包括《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现存多种清刻本。
《黄氏医书三种》医学丛书。清·黄元御撰。刊于-年。包括作者晚年三部医着,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和《难经悬解》。现存多种清刻本。
黄世德明代医生。瓯宁(今福建建瓯)人。精医术。医院判。孙锦,尽得其祖传,尤精伤寒、痘疹,治多奇效。
黄水病名。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肿也。”参见十水条。
黄水疮病名。指生于皮肤的一种脓疱性疾病。亦名滴脓疮。见《外科正宗》卷四。该病为脾胃湿热内生,外受风邪而成。症见初起皮肤患处先起红斑,继之成粟米样水疱,逐渐增大,疱液初呈透明,后变为混浊,基底红晕,随即变为脓疱,患处痛痒难忍,搔破黄水淋漓,甚者蔓延成片,直至疮水干后结痂而愈。该病多发生于小儿头面、耳、项等处,重者可延及全身各处。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热毒偏盛者,可内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黄连;风邪偏盛者服消风散;湿热重者服平胃散加黄芩、黄连。外治热重者可用青蛤散或青黛散外敷;湿甚者用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敷。相当于脓疱病。
黄水粘疮出《证治准绳·幼科》。即黄水疮。详该条。
黄苔病状名。主里热证。黄色越深,表示邪热越重。微黄薄苔,为外感风热;黄厚干燥,为胃热伤津;若老黄而燥裂,则属热极;黄而厚腻,为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舌质淡,苔微黄而润,则属脾虚有湿。
黄惕斋清代医家。鹤湘(今湖南芷江)人。辑《胎产集要》三卷,详论胎前、临产及产后诸症之诊断与治疗,内容多抄自《达生篇》等医书。
黄庭坚宋诗人、书法家。-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进士,任检讨官,迁著作佐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爱好医学,常与名医初虞世交往,讨论医学,故精通医理,着《食时五观》一卷。
黄庭经分《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后书早于前书。另有《黄庭中景经》,一般言《黄庭经》不包括此书在内。分见《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条。
黄庭森明代医家。字芝石。苏州府(今江苏苏州)人。精医术,以痘科擅长,有“神医”之誉。子国熙,亦以医名。
黄土饼灸隔饼灸之一。《千金要方》卷六下用治耳疾:“作泥饼子厚薄如馄饨皮,覆耳上四边,勿令泄气,当耳孔上,以草刺泥饼穿作一小孔于上,以艾灸之百壮,候耳中痛不可忍即止。侧耳泻却黄水,出尽即差,当灸时,若泥干,数易之。”又卷二十二:“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贴着疮上灸之,一炷易一饼子。”适用于发背疔疽,对癣、湿疹等皮肤病也有一定疗效。
黄维宋代医家。生平里贯均未详。撰《圣济经解义》十卷,已佚。
黄五辰明代医家。江阴(今属江苏)人。精医术,名振于乡,着《医家正旨》六卷、《医经正宗》八卷,今佚。与同邑戚秉垣、沈绶等,以医鸣当时。
黄武明代医家。字惟周。山阴人(今浙江绍兴)。精于伤寒论治,常论南方人素体较弱,不宜用麻黄峻汗,每以参芪补其虚。为当地名医。着《脉诀》、《医学纲目》,已佚。
黄心翳病名。即白翳黄心内障。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十六云:“此候四边皆白,但中心一点黄,大小眦头微赤,时下涩泪,团团在黑珠上”。“亦是肝肺相传,停留风热。宜服前远睛散。”详参白翳黄心内障条。
黄序明末医家。字六苍。江苏琴川人(今常熟一带)。长于痘科而名贯乡里。主张审证处方因时达变,师古而不泥古。采集诸家痘说之精萃者,由博返约,折衷而着成《痘科约囊》五卷(年),以议论、歌赋、成方、图说为序,详论天时、地宜、人事、病势顺逆、用药忌宜等,颇切实用。门人数十人。
黄宣宋代医家。天台(今浙江天台)人。撰《药草》十卷,已佚。
黄芽养生术语。原系外丹家用指丹鼎内所生芽状物,视其为生机方萌之象,又其色黄,故名。内丹家借用,谓先天一气萌生的象征。《悟真篇》:“只因火力调和后,种得黄芽渐长成。”即指入静之中,先天真气渐生渐聚,如同方萌黄芽。又为“药物”的异名,参见该条。
黄岩清代医家。字峻寿,又字耐庵。嘉应(广东梅县)人。撰《医学精要》八卷(年刊行)。该书主论儿科,兼涉杂症,论痘疹尤详。
黄燕台清代医家。字庭镜。撰《目经大成》六卷(年)。该书集录前人有关眼疾论述及医案。
黄液上冲病证名。指黑睛黄仁间积脓的病证。见《目经大成》卷二。本症可见于凝脂翳,瞳神缩小,真睛破损等病,相当于今之前房积脓。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用通脾泻胃汤或羚羊角饮子等清热解毒药物。
黄一麟明浙江人。生平欠详。着《痘疹遗书》,未见。
黄翳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指凝脂翳症之翳色黄若鹅脂者。详凝脂翳条。
黄油证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生于气轮,状如脂而淡黄浮嫩,乃金受土之湿热也。不肿不疼,目赤不昏,故人不求治,无他患,至老只如此。”类今之睑裂斑。
黄有祺清代医家。字香云。安徽环溪人。精研医术,临证每效,且济世活人不求报酬,常为贫病者治疗。撰有《医余别论》,未刊刻。
黄渊明代医家。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平未详。着《难素笺释》八卷,《本草考证》三卷,《针经订验》一卷,均佚。
黄元御清代医学家。号研农、玉楸子,别名玉路,字坤载。山东昌邑人。年少即为诸生。据载三十岁时为庸医误治而伤损左目,乃发愤学医,师从乡里名医于司铎。精研医经,每有心得。尊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常言自四圣以降,喉孙思邈不失古圣之旨。着有《四圣心源》十卷、《玉楸药解》八卷、《四圣悬枢》五卷、《素灵微蕴》四卷、《伤寒悬解》十四卷、《伤寒说意》十卷、《金匮悬解》二十二卷、《长沙药解》四卷。乾隆年间曾合刊为《黄氏医书八种》。黄氏推崇四圣,认为后人著述多无一线微通,每以错简抨击后世编纂之医经著作。故其着多名之曰“悬解”。在学术思想上受张介宾影响,治疗偏重温补。弟子皆维新等继其学。
黄宰明代医家。字敬甫。祁门县(安徽祁门)人。生活于16世纪。业儒后学医,因医而闻名于当地。撰《针灸仅存录》一书,未见刊行。
黄胀舌病状名。指舌苔黄,舌体肿大。多为湿热病证。《辨舌指南》:“黄腻满布者,由湿热郁而化毒,宜清湿火化毒;白腻黄腻者,痰浊相搏上溢为胀也,宜蠲痰化浊;舌黄胀大满口者,乃胃府湿热蕴结不消也。”
黄贞甫明代医家。好学博览,曾游学湖北襄阳,得赵某授以救婴秘术,后潜心研究之,遂精医术,尤长于儿科推拿术。泰昌元年(年)将己之推拿经验整理成《推拿秘旨》四卷,详述儿科诊法、推拿手法及穴位,内附推拿手法图。该书存于徐赓云之《味义根斋偶钞》。
黄至明代医生。字城甫。浦城(今属福建)人。少习儒,后弃儒习医,术日精,会岁年大疫,捐资施药,活人甚众。次子秉键,传其术。
黄钟十二律之一。在宫、商、角、征、羽五音之中,宫属于中央黄钟,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张景岳:“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黄钟之数起焉。黄钟为万事之本。故针数亦应之,而用变无穷也。”《灵枢·九针论》:“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
黄仲理明代医家。芗溪马鞍山人。自幼习医于《伤寒论》颇有研究,洪武二十六年(年),以成元己《注解伤寒论》为蓝本,将其本人二十余年的研究心得,撰成《伤寒类证》十卷,条析类证,分门为卷,以其脉法精纯,有证有论有方者,为内篇;以其精粗相驳者,为外篇;以其有论无方无证者,为杂篇;复以平昔所闻,师友讨论之言,或能发明仲景之微奥,或得古人不言之妙,悉采取之,立为伤寒辨惑入式,附于类证之右。以论见证,首尾相贯,以号见条,则言不重复。使学者开卷不待披检,而门类方论脉证,一目了然。后于弘治十二年(年)经陆彦功改编,厘为十二卷。
黄州僧宋代僧人。其真实姓名及生平里籍均未详。与苏东坡交往,善晓炼丹术。苏东坡旅居黄州时,曾向其学习炼丹药。
黄竹斋(-年)现代医家。字维翰。原名谦。字吉。晚号中南山人、诚中子。陕西西安人,原籍临潼。幼家贫,随父以打铁为生,长面发奋攻读经史、天文、历算、医学等。曾参加辛亥革命,年辞军医官职返陕行医。曾任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组织医界人士重建南阳医圣祠。建国后历任西北医学院(现西安医科大学)中医科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撰有《医圣张仲景传》、《伤寒杂病论集注》十八卷(年)、《伤寒杂病论汇通》十六卷(年)、《针灸经穴图考》八卷及其它著作五十余种。学术思想推崇仲景,擅针药并用,以强刺激手法治疗中风偏瘫等有独到之处。
黄子厚元代医家。江西人。约生活于14世纪。善用灸法治病。史料记载曾治一富翁患久痢经治不愈,子厚以百会穴灸数十壮,升提中阳,泄立止。
恍惚证名。神思不定,迷乱无主之证。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医林绳墨》卷三:“恍者,疑而未定之象;惚者,似物所有之谓。”因七情内伤,或外邪内干,致心气不足,心血虚亏而成。治宜养心安神,用朱砂安神丸、养心汤、定志丸等方。
灰边紫中舌病状名。舌边淡灰,舌中至根淡紫,见于瘟疫邪热入营。证见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狂妄烦躁,或自啮舌尖而不知痛。治宜清热解毒,清心凉营。
灰干苔病状名。指舌苔灰而干燥,舌质深红,属热盛伤津之候,治宜清泄里热。
灰黑干刺苔病状名。指舌苔灰黑而干裂,生有芒刺。为脏腑实热,津液耗伤。证见咽干,口燥,喘满,宜急下存阴。若里结未成,而见烦躁,口渴,胸中胀满,呕吐频作。或常干呕等证,宜苦寒清热。
灰黑干裂纹舌病状名。舌苔灰黑而干燥,满舌裂纹。主脏腑热盛,或热灼真阴。若实热内结,可攻下;邪未结实,则宜清热生津;若真阴亏竭,可清热滋阴。见《辨舌指南》。
灰滑苔病状名。指舌苔灰黑而润滑,为寒水侮土,太阳中寒之证。多伴有腹痛吐利,手足逆冷,脉沉细等证,宜温阳散寒。
灰色舌病状名。指舌质灰色无苔。有寒证、热证之分。舌质纯灰无苔而少津,为里实热证,多伴有烦渴,或二便俱闭,或昏迷不省人事,脉沉伏,宜清热解毒,通里攻下。若舌质灰色润滑而无苔,为里虚寒证,伴有腹痛,呕吐,腹泻,手足厥冷,脉沉细,宜温中散寒。亦可兼见于内挟寒食、冷痰、水饮等证。
灰苔病状名。主里证。有寒热之分。苔灰白而润滑,为三阴寒证,宜温阳散寒。苔灰黄而干燥,为里热实证,宜攻下泄热。
灰陷五陷之一。指痘出稠密,其色如灰,根脚无红晕而顶陷者,为气血大虚所致。治法详白陷条。
灰中黑滑苔病状名。指舌淡灰色,中间有滑苔数点,黑如墨汁。为邪热传里,内挟宿食。宜表里双解,用大柴胡汤。
灰中苔病状名。指舌中央有灰色苔。多见于寒热夹杂的吐蛔症,多伴有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等证。宜安蛔止痛。灰中苔亦有见于里实热证者。
恢刺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治疗筋肉挛急痹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其法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之傍侧,并或前或后提插运针,以舒通经络,恢复拘急,因使恢廓通畅。为一针多用的刺法。类似近代的多向透刺法。
回肠人体器官名。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灵枢·肠胃》:“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
回骨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曲骨。见该条。
《回回药方》医方著作。三十六卷。撰者、译者均不详。约为14世纪著作。本书原系将阿拉伯文医学著作编译成汉文者,现存明抄残本,仅存目录下、卷十二、三十、卷三十四,共四卷。内容包括内科、外科、骨科的疾病及药物处方、灸法等。书中所用病名、症状名及药名除直接译成汉文外,杂以汉字音译,其病理理论渊源于阿拉伯医学体系。现有明抄本等。
回回药物院元代医药机构名。元代设置的回回医药专门机构中,除广惠司外,还有隶属于广惠司的大都、上都两个回回药物院。回回药物院“秩从五品,掌回回药事。至元二十九年(公元年)始置,至治二年(公元年)拨隶广惠司。定置达鲁花赤一员、大使二员、副使一员。”回回药物院主要负责收集、贮藏、加工回回药物,并配合广惠司发放救济药物。因而,它在回回医药的传播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参见广惠司条。
回气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骶骨尖端。主治痔疮,便血,大便不禁等。艾炷灸3-7壮。
回乳治疗学名词。出《本草纲目》卷四。因产妇血气旺盛,乳房作胀,无儿食乳或欲给乳儿断奶,需使乳汁不再分泌而采取的措施,称回乳。可以炒麦芽克水煎频服,或用《证治准绳》免怀汤(归尾、赤芍、红花、牛膝)煎服。参见断乳条。
回舌症病名。《喉科方论》:“此症发在舌上,肿大强硬,其舌尾卷入,不能言语,饮食亦不下咽,此是心经发来之毒。”治法用犀角地黄汤加清心去痰解毒之药。外吹冰硼散等。
蚘虫即蛔虫。出《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详蛔虫条。
蚘虫病病名。蚘通蛔。即蛔虫病。出《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详蛔虫病条。
蚘动脘痛病证名。因蛔虫积阻或攻窜所致的脘痛。疼痛呈发作性,痛有休止,甚者吐蛔。《类证治裁》卷六:“蚘动脘痛,必有休止,安蚘丸。”《张氏医通》卷五:“因蚘作痛,痛有休止,令人吐蚘,蚘动故也。用川椒、乌梅、黄连、槟榔煎服。”参见虫痛条。本证见于胆道蛔虫症。
蚘厥病名。厥证之一。因蚘虫窜扰所致的四肢厥冷。《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治宜温脏安蚘,用乌梅丸。《伤寒绪论》卷下:“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热乍凉,面上作赤作白,脉倏乱倏静,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蚘厥之候。”见于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参见厥证、蛔厥条。
蚘心痛证名。因蛔虫袭扰所致之心腹部疼痛。亦称蚘咬心痛。《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蚘心痛,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善涎出,是蚘咬也。”《医灯续焰》卷八:“蚘咬心痛……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休止,此是蚘心痛也。”治宜安蛔和胃,或驱蛔止痛,用乌梅丸、芜荑散等方。参见心痛、虫心痛条。
蚘咬心痛病证名。即蚘心痛。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六。即蚘心痛。详蚘心痛条。
蛔指蛔虫。参蛔虫条。
(拼音H)第九篇蛔虫病因学名词。九虫之一。《诸病源候论》又称长虫。蛔虫寄生于人体中,称蛔虫病。多因脾胃虚弱,杂食生冷不洁瓜果蔬菜所致。症见腹痛,痛有休止;亦可痛处有肿块聚起,上下往来活动,虫动则痛作,虫静则痛止;虫痛攻心,相似于胆道蛔虫证。并可有面色(白光)白或黄白相间或有虫斑,消瘦,呕吐清水或蛔虫等。治疗以驱虫为主,脾胃虚弱或挟积滞者,兼用健脾、消导等法。方用乌梅丸、化虫丸、万应丸等。
蛔虫病病名。九虫病之一。蛔,古称蚘、蛟蛕;蛔虫病又称蚘虫病、心虫病。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多见于小儿。以杂食生冷或不洁之瓜果菜蔬、肥甘饮食所致。《诸病源候论·蚘虫候》:“蚘虫者,……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或因府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发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去来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贯伤心者则死。”(引文中所说之“心”,实际系指心下之上腹部,包括胆囊部位)《张氏医通》卷四:“……蚘闻酸则静,得苦则安,遇辣则伏而不动。”治以驱蛔为大法,方用乌梅丸、化虫丸等。参见九虫病条。
蛔虫瘤病名。瘤内容为蛔虫之病证。见《外科正宗·瘿瘤论第二十三》:“又有一种蛔虫瘤,生于胁下。”据医学文献载,该瘤日久可破溃,有“蛔虫”自出。罕见病例?治宜大补元气,可服人参养荣汤。
蛔虫痧病证名。见《痧胀玉衡》。指蛔虫病患儿感染痧毒而致蛔结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内犯,致蛔死而与肠中糟粕相结,引起腹中大痛,大便不通。宜用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有大黄芒硝煎汤稍冷服之,下其死蛔与宿粪,其痛自止。
蛔疳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因生蛔虫日久而成的疳疾。患儿多形体羸瘦,精神不安,腹中作痛,皱眉多啼,呕吐清水,夜间磨牙,容易饥饿,并嗜食异物。治宜驱蛔补脾,不宜滥施攻伐。可用理中安蛔汤,继用化虫丸及肥儿丸调治。如有虫自口鼻出可用乌梅丸煎服。
蛔厥病证名,厥证之一。即蚘厥。临床以蛔虫病吐蛔、四肢逆冷作厥的主证。《医林绳墨·厥》:“有蛔厥者,胃中虚冷,蛔水能养,妄行于上,致令上吐,蛔虫多出,心气虚惊,彷惶不宁,致使手足冰冷而作厥也,故曰蛔厥。治宜安蛔暖胃,如二陈汤加吴萸、干姜、白术、黄连、乌梅之类。”参见厥证、蚘厥条。
悔懊悔,悔恨。过度懊悔,则属于病态心理。《灵枢·本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汇刊经验方》医方丛书。清·毛世洪等辑。由书商汇刻刊行。又有《汇刻经验良方》、《经验良方汇编》等名。主要包括《便易经验集》、《续刊经验集》、《叶氏(天士)经验方》、《张卿子经验方》、《几希录附方》、《敬信录经验方》、《良方拣要》、《济世养生集》等多种以验方为主的著作。因属汇粹群书,亦切实用,故书商争相汇刻;同一书名,选刻的种类可以数种至十余种不等。现存两种清刻本。
会腧穴。《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指穴位为经络气血会聚之处。见腧穴条。
会额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脑户。参见该条。
会骨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冲阳。参见该条。
会气会,八会;气,气穴。八会的穴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气会闭而不通。”
会维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地仓。参见该条。
会穴经穴分类名。
①指交会穴;②指八会穴。详见各条。
会厌解剖部位名称。出《灵枢》。位于舌部及舌骨之后。形如一树叶,柄在下,能张能收,呼吸语言时,会厌开启,饮食吞咽或呕吐时,则会厌关闭,以防异物入气道。《儒门事亲》卷三:“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类经》卷二十一:“会厌者,喉间之薄膜也,周围会合,上连悬壅,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乱者,赖其遮厌,故谓之会厌,能开能阖,声由以出,故谓之户。”又叫吸门。《难经·四十四难》:“会厌为吸门。”
会阳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利机。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另说“阴尾骨外,各开一寸半”(《医学入门》);“长强外开二寸(《针灸集成》)。布有尾骨神经和臀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血,痔疮,带下,阳萎,阴部湿痒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会阴①人体部位名。亦称篡、下极、屏翳。指外生殖器后方与肛门前方的部位。《医宗金鉴》:“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阴气之所也。”
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屏翳、下极、下阴别。属任脉。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布有会阴神经分支和会阴动、静脉分支。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脱肛,痔疮,疝气,小便不通,带下,月经不调,阴部瘙痒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会阴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的廓名。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
①《审视瑶函》认为艮廓(即山廓)“络通三焦,脏配命门,命门与三焦相为脏腑,会合诸阴,分输百脉。故曰会阴廓。”
②《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山廓属包络,依附于心,包络为阴阳火,故名会阴廓。详山廓条。
会阴之脉即任脉。《素问·刺腰痛论》:“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张志聪注:“任脉起于至阴,与督脉交会,分而上行,故名会阴。”
《会元针灸学》针灸著作。又名《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焦会元编。书中除引录古代多种有关针灸文献外,还对于每个腧穴名称作了解释。并在治疗方面结合临床实际,提供了作者的经验,对读者颇多启发。现有年铅印本。
会原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冲阳。参见该条。
会宗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之郄穴。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布有前臂背侧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主治耳聋、癫痫、臂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哕①呃逆之古称。《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而已。”《证治准绳·杂病》:“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参见呃逆条。
②指干呕。《此事难知》:“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医林绳墨》卷四:“盖哕者,有声无物之谓,乃干呕也。”《医经溯洄集》以哕为干呕之剧者,详见干呕条。
恚嗔怨恨;忿怒。《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圣人者……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
恚膈五膈之一。见《肘后备急方》卷四。《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恚膈之为病,心下苦实满,意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参见五膈条。
恚气证名。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恚气,则积聚在心下,不可饮食。”参见七气、九气条。
秽浊污秽混浊。
①外界致病因素。指腐败污秽之气以及山岚障气等。
②代谢产物。指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或身体散发的特殊气味。
③指湿热熏蒸的秽浊。《温病条辨·上焦篇》:“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惠袋疬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系指生于右耳根部其形如袋的瘰疬。参见瘰疬条。
惠民局宋代医药机构名。北宋政和(-1)年间,经尚书省提议并征得征宗同意,将原有卖药所改名为“医药惠民局”。这一时期,惠民局还负责流行病防治中的医药施散。
惠民药局古代医药机构名称。惠民药局是元明时期政府以官钱置本,收息市药救济贫民疾病的机构。元代太宗九年(年)始于燕京等十路置局,以奉御田阔阔、太医王璧、齐楫等为医官。世祖中统二年(年)又命王佑开局。同年又设大都惠民局,秩从五品。中统四年(年)又置上都惠民司,设提点一员、司令一员。至元三年(年)五月,医院领惠民药局。明沿元制,于洪武三年(年)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成化十二年(1年)又广设惠民药局,治疗囚人。
惠民药局大使古代医药职官名。明代惠民药局的最高长官是大使。一般设一人。其下还设有副使协助大使工作。
惠民药局副使明代医官名。明代惠民药局的长官是大使,副使是大使的助手,协助大使全面掌管惠民药局的工作。
惠民药局提调古代医药职官名。元代所设惠民药局皆以各路正官提调,因此,各路长官也就是各路惠民药局的长官。
《惠直堂经验方》医方著作。四卷。清·陶承熹、王承勋辑。刊于年。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本书资料丰富,所收方剂范围较广、而且切合临床实用。现存多种清刻本和《珍本医书集成》本。
瘣(huì,音会)疰病名。即鬼注。《太平圣惠方》卷五六载述有一种为“鬼邪所击”的突发性病证,发作时“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差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故谓之鬼疰也。”可选用犀角散、常山散等方。
慧①清楚明了。《素问·八正神明论》:“索之于经,慧然在前。”
②指神志清明、清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若无病。”《素问·刺腰痛》:“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
③指病情缓解、好转。《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生始生,病气衰,故旦慧。”《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
④眼清目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目睛慧了。”
昏霿(méng萌)病状名。霿,晦暗。指昏晦不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地气上腾,原野昏霿,白埃四起。”
昏迷证名。
①神志昏迷,不省人事,或神识迷糊的症象。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又名神昏。由邪阻清窍,神明被蒙所致。见于伤寒、温病及中风、厥证、癫痫等多种疾病。凡见此证,均属重症。治应审因论治。以开窍醒神为先,选用苏合香丸、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危重者应中西医结合抢救。
②郁冒。《伤寒明理论》卷三:“郁为郁结而气不舒也,冒为昏冒而神不清也,也谓之昏迷者是也。”参见郁冒条。
昏渺证名。指视物不清的证候。《医贯》卷四:“神水者,由三焦而发源,先天真一之气所化,目上润泽之水是也……耗涩,则有昏渺之危。”参见目昏条。
昏瞑证名。原指视物不明的证候。《医贯》卷四认为:“火衰则有昏瞑之患。”治宜滋补肝肾,方用肾气丸、知柏地黄丸等加减。参见目昏条。
昏翳病状名。指昏暗蒙眬。《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主埃郁昏翳。”
昏运证名。见《医林绳墨·眩运》。又作昏晕。详该条。
昏晕证名。又作昏运。头脑昏沉眩晕之证。亦指眩晕发于黄昏者。《证治汇补·眩晕》:“日晡眩晕,得卧少可,谓之昏晕,此阴虚也。”详阴虚眩晕条。
浑①浑与混通。
②指病因,即湿浊之邪。《伤寒论·辨脉法》:“浊邪中下,多曰浑也。”
③全,总。《灵枢·外揣》:“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
浑浑脉学名词。喻脉来杂乱无章。《素问·疟论》:“无刺浑浑之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王冰注:“浑浑言脉气混乱也。”
浑浑焞焞病状名。形容听觉失聪,反应迟钝之症。多由湿浊上蒙,肝胆实火或肾气虚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心痛耳鸣,浑浑焞焞。”《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
浑身麻木证名。自觉全身肢体麻木不适。由气血不充,卫气不行,或痰湿,或气郁血瘀所致。《兰室秘藏》卷二:“浑身麻木不仁,或头面手足肘背,或腿脚麻木不仁。”治用神效黄芪汤等。《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有浑身麻木者,宜八仙汤、五积散。”“因瘀血麻木者,宜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甘草;有身麻生疙瘩者,宜散滞汤;有因气麻木者,宜开结舒筋汤。”因湿痰者,或走注如核,肿起有形色白,宜化痰利湿,用二陈汤加苍术、枳壳、黄连、厚朴等。因气虚者,宜补气行气,用四君子汤加厚朴、香附等。因血虚者,宜养血生血,用四物汤加生地、红花、枸杞、香附之类。《张氏医通·麻木》载又有因阳气衰弱,湿伏阴分所致者,闭眼则浑身麻木,开眼则渐退,久而方止,昼减夜甚,用三痹汤去乌头,加苍术、黄柏。参见麻木条。
魂精神的一种。一说“魂”为神之别灵,一说“魂”为知觉之属。《内经》中“魂”的概念,与迷信说法中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魂”不同,它是指依附形体而存的,由肝脏所藏。《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杨上善注:“魂者,神之别灵也。”汪昂注:“魂属阳肝藏魂,人之知觉属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魂门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间动、静脉后支。主治胸胁胀痛,脊背疼痛,呕吐,食不化,泄泻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魂魄指人的精神灵气。《灵枢·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魂舍经外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脐中两旁各1寸处。主治泄痢脓血,肠炎,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混睛障病证名。系指白睛混赤,遮漫乌睛,先痒后痛,视物昏朦的病证。见《审视瑶函》。又名混睛、混障证。本病多因肝脏毒风与瘀血上凝所致。治宜先劆洗去瘀,继服地黄散,外点磨障灵光膏。本证类似今之角膜实质炎。参见气翳及赤膜下垂条。
《混俗颐生录》养生专着。宋·刘词撰。二卷,凡10篇。作者本着普及养生知识的宗旨,选录“历试有验之言”编撰成书。全书分述了饮食、饮酒、患劳、患风、户内、禁忌及春夏秋冬四时等方面的养生原则与方法。内容简明实用,有一定参考价值。收入《道藏·洞神部》册。
混元生产科学名词。又名被膜儿、幸帽儿。指胎胞未破,小儿随胞一并娩出。周纪常《女科辑要》卷五:“儿不出胞,连胞生下者,名曰混元生;生后将胞衣掐破,儿既(即)出矣。”
豁泄古病名。指食不知饱,饥瘦、腹大而多泄。《诸病源候论》卷四七:“小儿有嗜食,食已仍不知饱足,又不生肌肉,但其腹大,其大便数而多泄,亦呼为豁泄,此肠胃不守故也。”治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
《活法机要》综合性医书。一卷。不着撰人《或题元·朱震亨撰》。本书介绍以泄痢、头风、消渴等内科杂病为主,兼及胎产、疮疡、眼证等临床较常见的多科病证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论述简要,治法能根据不同的病证随机应变,灵活而有法度。除选收前人常用方剂外,自拟方亦颇多,较切临床实用,亦有研究价值。本书或认为系朱氏门人所编述,现存较早的刊本有明吴中衍校刻本,《济生拔萃》本、《医统正脉》本等。
《活人事证药方》综合性医书。二十卷。宋·刘信甫编。刊于年。本书主要论述诸风、诸气、伤寒、虚劳、妇人、疮疡、小儿等共20门的各种病证,叙述其辨证和治疗,并验之以临证案例。作者自称每门病证所述诸方“各有事件引证,皆可取信于人。”全书选方颇多,其中有一些较有价值的方药,如取痔用砒、矾、草乌、蝎梢等外治,是历史上较早的枯痔疗法。现仅存日本抄本。
《活人心法》①养生学著作。又名《新刊京本活人心法》、《臞仙活人心方》。二卷。明·朱权(臞仙)撰。刊于14世纪末。卷上为养生法,内容包括治心、导引法、祛病延年六字法、保养精神及补养饮食等。卷下辑录玉笈二十六方及加减灵秘十八方。
②综合性医书。四卷。清·刘以仁撰,王文选辑。成书于年。全书对所选辑的各家医论、临证辨治和药性方剂等分门别类予以整理。内容以伤寒病证治为主,对伤寒病证的辨析,察舌及伤寒方的介绍均较详尽。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
活血通经治疗学术语。指一种理血法。用活血的药物治疗妇女病理性经闭的方法。临床上需辨证论治,以活血通经药物为主,针对不同病因灵活用药。如气虚加补气药,血虚加补血药,气滞加行气药,肝郁加疏肝药,肝肾虚加补肝肾药。血寒加温里药,血热加清热药等。常用活血通经药有丹参、红花、桃仁、川芎、当归、牛膝等。
《活幼口议》儿科著作。二十卷。元·曾世荣撰。刊于年。本书对儿科理论和临床证治予以广泛的阐述和评议,充分发挥了作者本人的见解。卷一-三议明至理25篇,总论儿科的生理、病理特点,并对几家主要的儿科著作稍加评论。卷四-五议初生牙儿证候26篇;卷六论指纹脉;卷七论面部气色;卷八病证疑难18篇;卷九议胎中受病诸证15篇;卷十-二十议小儿各种病证的证治。现有明刻本及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活幼心法》儿科著作。又名《活幼心法大全》。九卷。明·聂尚恒撰。刊于年。卷一-六为痘科,为本书之主体,对痘疹的病原及其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症状及治法,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其中不乏作者独到的学术见解;卷七是作者治痘疹的医案;卷八论痧疹;卷九论儿科惊风、吐泻等六种杂症。本书为后世儿科学者所重视,尤其在痘疹专着中影响较大。现有多种近代刊本。
《活幼心书》儿科著作。三卷。元·曾世荣撰。刊于年。卷上将儿科疾病编成歌赋75首,便于习诵。卷中本论,将儿科病证分别立论43篇(附补遗8篇),对小儿诸病的特点,发病规律、治疗原则等论述颇详,并介绍了作者的临床心得;卷下信效方,选录切于实用的儿科验方。现有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及其他近代刊本。
《活幼珠玑》儿科著作。二卷,补编一卷。清·许佐廷撰。刊于年。本书前编一卷。为儿科诸病的证治歌赋;后编一卷,将儿科病证分为胎毒、变蒸、惊风等32门,详论儿科病的诊断及其辨证用药治法。补编一卷,集录前二卷中所用的方剂。全书有证有方,有论有辨,内容比较简要。现存初刻本等。
活子时气功内丹术术语。指炼精化气功夫中,静极恍惚、炁机发动之时。其出现并不拘时辰。《入药镜》:“一日内,十二辰,意所到,皆可为。”活子时即产药之机,参见产药条。
火(饣曹)病证名。嘈杂之一种。因胃经有火而致食已即饥,或食而不饱之症。《景岳全书·杂证谟》:“大抵食已即饥,或虽食不饱者,火(饣曹)也。”治宜清火,用和中汤、三圣丸、左金丸等方。参见嘈杂条。
火五行学说名。火为五行之一。指一类阳性、热性和事物或亢进的状态。
①生理性的火。为阳气所化,生命的动力,如少火、命门火等。
②病因六淫之一。与暑热同性,但无明显季节性。参见暑条。
③病理性的各种机能亢进的表现。参见化火条。
火癍疮病名。长期向火烤灼而发之一种疮疡。《外科启玄》卷九:“向火避寒,久炙皮肤,火气入而成疮。”证治参见烧伤条。
火闭病证名。系指因火邪上炎所致之听力下降者。《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风火闭者,因诸经之火壅塞清道,其证必哄哄熇熇,或胀或闷,或烦或热,或兼头面红赤者是也。”治宜清热泻火。可选用凉膈散,龙胆泻肝汤加减。参见耳聋条。
火病结核病证名。因肾水不足,痰火凝聚,皮下肉上见有结核,不红不肿。《红炉点雪》卷二:“火病结核。夫结核者,相火之所为,痰火之征兆也。凡人病此不知预治,鲜有不致危者,何也?盖以肾水先亏,相火随炽,熏迫津液,凝聚于皮肤之下,肌肉之上,似疬非疬,不红不肿,不甚痛苦,久而乃溃,人多怠忽。”其症初起寒热似疟,形容憔悴;久则肌肉渐消,咳嗽失血,潮汗遗滑。若因循失治,多致肌肉脱尽,形体尪羸,块腐核烂。参见痨瘵各条。
火病失音病证名。系指由于痨瘵(结核)所引起的失音病证。其中有因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者,也有因肺胃火热上灼所致者,还有因痰火所致者。见《红炉点雪》卷二。对阴虚火炎所致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对肺胃实火所致者,宜清热泻火,方用清咽利膈汤加减;由痰火引起者,宜清热涤痰,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
火病咽痛病证名。有两种解释:
①由于肺胃实火上升所致者,其证发作迅速,疼痛剧烈,局部充血严重,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脉数苔黄而燥。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粘子解毒汤加减。即现代的急性咽炎。
②专指结核性咽喉炎而言者。例如《红炉点雪》卷二认为:若夫土衰水涸,则相火蒸炎,致津液枯竭。由是而咽喉干燥疼痛等证作矣。火病至此,使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冲浮于上,而乃至此。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也可配合使用抗结核西药。
火补火泻灸法名。即艾灸补泻。见该条。
火不生金病因病理学术语。火指命门火,即肾阳;土指脾胃。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不能温煦脾胃,至消化吸收和运化水湿功能降低,出现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肿、五更泄泻等脾肾阳虚症状,均属火不生土的病变。
火赤疮病名。一种体表红赤的大疱样疮疡。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多因心火妄动,或因感盛夏酷暑火邪入于肺经伏结所致。该病初起,证见局部赤色潦浆脓疱,破溃则黄水浸淫,焮热痛痒,可及于全身。治宜清热解毒,祛湿止痒,内服可选用解毒泻心汤。若湿热偏胜者,宜用清脾除湿饮;外治,疮未破溃者可用蝌蚪拔毒散以冷水调涂之。若已破溃,则宜选用石珍散之类外敷。该疮类似天疱疮。
火冲眩晕病证名。火邪上冲所致的眩晕。《症因脉治·内伤眩晕》:“火冲眩晕之症,暴发倒仆,昏不知人,甚则遗尿不觉,少顷汗出而醒,仍如平人。”如为实火上冲,脉多洪数,治宜栀子清肝散、龙胆泻肝汤。阴虚火旺,虚火上冲者,脉多细数,治宜天王补心丹、知柏天地煎。真阳不足,虚阳上浮者,脉浮大,重按无力,治宜八味肾气丸。
火喘病证名。因痰火上行,症见气粗而盛的气喘。见《医林绳墨·喘》。又名火炎上喘、火炎肺胃喘、炎热喘急。戴元礼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见《丹溪心法·喘》。多因胃有实火,膈有稠痰,痰火上冲,肺气不降所致。治宜清火涤痰,清肃肺气,方用导痰汤、白虎汤加枳壳、黄芩、瓜蒌仁等。《东医宝鉴·喘》指出火喘亦有因冲脉之火上逆而致者。
火丹疮病名。丹毒之一种。见《洞天奥旨》卷十一。多因肺经之热盛,入于荣血,蕴蒸肤腠而成。其发无定处,证见皮肤焮灼红赤,或见紫色,微肿疼痛。重者,其上起有丘疹,或感染成脓泡,常伴有身热口渴等全身症状。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法,内服用清营汤加减。外用清凉散,以麻油调匀敷。
火丁病名。十三种疔肿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因其状如汤火烧灼,疔头呈黑靥,疔肿边缘有疱浆,或如赤粟米样,治见疔疮条。
火呃病证名。见《证治汇补·呃逆》。又称热呃,详该条。
火疳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火疡。多因火毒之邪侵犯白睛,滞结为疳。症见白睛深部向外凸起暗红色颗粒,《审视瑶函》认为:“初起如椒疮榴子一颗,小而圆,或带横长而圆,如小赤豆,次后渐大。”红赤疼痛,羞明流泪,视物不清,甚至影响黑睛、瞳神发生病变,严重者可失明。类似今之巩膜炎。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方用洗心散加减,外点五胆膏。
火罐拔罐疗法器具之一。是一种口部光平而不漏气的瓶罐,口径有多种规格。以燃火排除罐内空气,利用负压吸附皮表以治病。古代火罐用兽角、竹筒、陶土制成;近代普遍用玻璃、竹管或金属制作。参见火罐法条。
火罐法拔罐法之一。系利用点火燃烧,在罐内形成负压,以吸附于体表治病的方法。损伤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闪火法。用镊子夹住沾有95%酒精的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随即退出,迅速将罐口复罩在应拔罐的部位上。应注意蘸取的酒精不宜太多,以免燃烧时滴下;也不要使蘸有酒精的棉球碰触罐口燃着,烫伤皮肤。
②投火法。用小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火罐的罐口罩合在拟拔的穴位或皮肤上。
③架火法。取直径约2-3厘米,不易燃烧和不易传热的块状物作为点火架垫在穴位上,上面平放一小酒精棉球,燃着后,随即将罐罩上。应注意扣罩要准确,不要将燃烧着的点火架碰翻。
④滴酒法。滴1-2滴酒精在罐内中段,再将罐略为转动,使酒精均匀地附于罐壁,注意不要沾染在靠近罐口的罐壁上,然后用火柴点燃,迅速扣合在应拔的部位上。
⑤贴棉法。用一小块薄薄的药棉,略沾酒精,贴在罐内壁上中段,用火点燃后,迅速扣上。现临床多用第①种方法。
火罐气拔火罐法的古代名。出《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详火罐法条。
火候气功学术语。原指外丹烧炼过程中火力旺衰久暂的调节,内丹术用指以意念调节、控制炼养过程中各种气感与征兆的法则惊尺度。《悟真篇·自序》:“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内丹术的每一步,都有其火候之要。掌握与否火候细则,为内丹炼养成败的关键,故火候被内丹家视为秘中之秘,向来有“圣人传药不传火”之说。火候之要,有活子时、文火、武火、沐浴、六候等之分。各详该条。
火化少阳运气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少阳属相火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其化以火。”
火黄病名。三十六黄之一。病人遍身如火色。《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火黄者,遍身如火色,两腋下有赤点子,状加粟米或如麦麸。其点子紫色多,黑色少者可治;黑色多,紫色少者难治。”该书载述治以烙脚心、背心、手心、百会、下廉。如生黑点,为病情危重。如无黑点,可服紫草汤。参见黄疸有关各条。
火劫治疗学术语。指热性病误用烧针、熏、熨、灸等火法导致疾病恶化。《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火禁病证名。出《痘疹经验良方》。禁疮之一。指痘疹初发时,病儿恶寒发热,误用火熏其衣被,或置病人于温热环境之中,使皮肤干燥,以致痘毒发泄不出,多见于兼有气虚,因气虚不能鼓其毒外出,而使痘毒停滞皮腠之内,隐隐不能发出肌表,以致出痘时,毒陷皮内,痘点隐于皮下,似有红点,无头无脚,或于四肢、头面部,见一二点痘粒,皮内隐隐之痘,终不能起胀。治宜疏风解肌,外用水杨梅、荆芥之类煎汤温浴,内服升麻葛根汤以升发透痘。
火廓人体部位名。指眼的八廓之一。系据自然界之物质现象而命名。见《银海精微》。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
①《审视瑶函》以(气)轮上血脉丝络为凭,书中指出:“离属正南,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
②《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眦,大眦也,属离火”;即血轮之部位也(内眦上方),血轮属心,心与小肠为表里,故轮主藏为心病,廓主府为小肠病。《目经大成》卷一亦认为:“离为内眦,络通小肠。”
③《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离火廓,属心,位大小眦。”
④《张氏医通》卷八:“命门之府为火廓”,有名无位。
⑤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认为此廓位于白睛正上方,属小肠。由于历代对火廓有多种解释,故在临床上应结合全身情况,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火癞病名。麻风病疮如火烧者。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多因风邪毒气入于心经而发。初起,症见皮肤局部出现如火灼之疮,大大小小,色赤,日久则见眉睫脱落,甚或肢节断裂,难愈。相当于晚期瘤型麻风病。
火逆病证名。出《伤寒论》。指误用烧针、熏、熨、灸等火法,由此导致的变证。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柯琴注:“伤寒者,寒伤君主之阳也。以火迫劫汗,并亡离中之阴,此为火逆矣。”
火气火热之气。《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火气虽微,内攻有力。”
火气不调病因病理学名。指火、气的偏盛偏衰。《千金要方》:“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又:“火去则身冷。”
火热喘急病证名。出《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又名火喘。症见喘急而口干舌燥,面赤唇红。多因火热郁滞肺胃,使肺气郁而不宣,痰浊挟热,阻塞气道所致。属肺热者,宜清肺泄热,用凉膈散;属胃热便结者,宜清热通便,用凉膈白虎汤。
火热迫肺即心火炽盛,灼伤肺阴。参火盛刑金条。
火热头痛病证名。即火头痛。《医林绳墨·头痛》:“有心烦头痛,病出于耳,其络在于手足少阳二经,其症自耳前后痛连耳内,痛甚则心烦。治宜黄连、山栀之属,泻之则愈。此为火热之头痛也。”详见火头痛条。
火伤风病名。感冒之一种。伤风而见燥火证候者。《类证治裁·伤风》:“火伤风,火郁燥嗽咽痛,甘桔汤加薄荷、玄参、黄芩、前胡、花粉。”详见风热感冒、热伤风条。
火盛刑金①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
②病证名。火指心火或火热之邪,心火炽盛可耗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热郁于肺或痰热阻肺,可出现高热,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甚或咳血、咯血等症。
火嗽病证名。因火盛犯肺所致的咳嗽。又称火热嗽、火咳。《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火嗽,火热嗽也。其脉洪数,必兼面赤,烦渴引饮,有声痰少。或由肺家积热,宜清肺饮;或由伤寒潮热,痰盛,胸胁痛,宜柴胡枳桔汤;或由火郁肺胀,气急息重,宜海青丸。”而其因肺肾二经亏损,致痰火益盛,而咳发不止者,宜滋阴清化丸。参见火咳、火热嗽、咳嗽条。
火痰病证名。痰证之一。
①《医学入门》卷五谓痰病尤多生于脾。留于胃脘,证见吞酸,嘈杂上冲,头面烘热者,名曰火痰。
②即热痰。见《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详该条。
③即外感燥痰。见《症因脉治·痰症论》。详该条。
本文来源于临床整理
免责.声明
大众医学助手除原创文章外,内容皆来自网络优质精选文章,未给每一位医学爱好者创造优质的阅读环境,本站采用简约、清新的阅读界面给每一位爱好者最优质的阅读体验,若喜欢本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北京有没有专门看白癜风的医院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