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作为人类最憎恨的生物之一,竟然来自2.5亿年前的三叠纪,是基本上与恐龙同代的动物,属于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
蟑螂是不是进化最成功的生物?
我们姑且不说,它一定是膈应人最成功的生物。
早在几年前,蟑螂对我来说还是一种只有在书本上才能看到的生物。
但是,就在几年前我租住的一个老式居民楼里,我见到了蟑螂本尊,而且还不是一只,而是一群。
最关键的是,从我住进去就有很多,起初只是把它们当作普通的小昆虫,直到有一天,我踩死了一只,仔细地看了一下。之后,我发现所有的家电内都有它们的身影,
最后,我放弃了所有的“财产”,“净身出户”,才摆脱了它们。到现在为止,想到那个房子我还是一阵阵的恶寒。
更要命的是这家伙不仅“眼瞎”、贪吃,还任性,想欺负谁就欺负谁,不分大人、小孩。
尤其是孩子,危害特别大。
警惕蟑螂钻进耳朵!可能造成感染甚至听力丧失!这个季节有四种东西最多
蚊子多、白蚁多、蠓多
当然,最最最多的还是蟑螂!
蟑螂几乎无孔不入
浴室、下水道、厕所
甚至……人的耳朵……
并且蟑螂一旦钻进人耳,会在耳道里来回爬动。
人感觉到后,会试图借助各种工具将其从耳朵里清理出来。
通常会选择棉签或者掏耳勺,但是使用这些工具可能会将蟑螂在内耳道里越推越远!
狭窄的内耳道和工具的挤压常常会导致蟑螂被挤死,这时它的尸体和体内的细菌就被遗留在了耳朵里,这些细菌会造成人耳的感染,严重时可以造成鼓膜破裂导致耳聋!。
有些人会用镊子将耳朵里的蟑螂夹走,这样比在耳朵里乱捅要好不少,但是如果操作不当,在拖拽蟑螂的时候,被它腿上的刺割破耳膜,可能会使人丧失听力。
安全起见,察觉蟑螂钻进耳朵后,第一件事应该是去看医生。
*那么,蟑螂为什么喜欢往我们的耳朵里钻?*
众所周知,喜暖爱潮是蟑螂的最主要的两大习性,
可是人耳虽然很温暖,但是并不潮湿,为什么蟑螂还往里面爬呢?
难不成它还有探险的癖好?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蟑螂的饮食习惯入手,蟑螂喜欢吃什么?吃面包、喝啤酒、舔奶酪,尤其是这种有挥发性气味的发酵食品对蟑螂的吸引可是更大,蟑螂一闻到都走不动道,这种味道就是挥发性脂肪酸的味道。
好巧不巧,人的耳朵竟然也会释放出这种味道,所以蟑螂就非常容易被它吸引,然后钻进去。
此外狭小的空间也是蟑螂的最爱,那么耳洞里面不光有脂肪酸的味道,还有更加密闭、黑暗、狭窄的空间,蟑螂自然也会向里面爬。
再加上蟑螂喜欢在晚上转悠,睡觉时人会维持一个姿势不动,所以蟑螂将目标锁定在已入睡的人身上。
为什么蟑螂总是“打不死”?由于蟑螂时常穿梭于人类的食物和垃圾之间,所以它很可能会传播疾病的病原体,这也使得人类常常欲除之而后快。
怎奈其生命力极其顽强,在与蟑螂的战争中,人类屡次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为之折服,冠之以“打不死的小强”。
当然,说蟑螂“打不死”,并非真的打不死,而是指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强悍呢?
恐怕很多人都难以想象。
1、首先它的繁殖能力极强
一只成熟的雌蟑螂每隔7至10天便可产出一枚含有14至40粒卵的卵鞘。
一对德国蟑螂一年可繁殖十万只后代。
如果你在家里看到了一只蟑螂,那么很有可能某个角落里就有着一整窝蟑螂!
更可怕的是,有些蟑螂还能孤雌生殖。
当雌蟑螂发现它处于不利于生存的环境时,就会留下一些成熟的卵子,以此让它的基因留存下来。
这种繁殖方式意味着,雌蟑螂繁殖无需雄性,利用性诱致剂诱杀雄性蟑螂,使雌性蟑螂无法受孕的手段恐怕效果并不佳。
2、其次,这家伙四海为家,还不挑食。
蟑螂是一种杂食性昆虫,拥有科学家所说的“不特化”的口器,几乎可以吃任何东西。
黑暗的下水道、发臭的垃圾堆都能看到它忙碌的身影。
有昆虫学家发现,它甚至能以人类手、脚上的老茧、睡着的人脸上的食物残渣为食!此外它还有一些惊人的本领,比如断肢再生、不怕杀虫剂等。
如果把腿或触角剪掉,它几天之内就能长出来,几乎完好如初。
如果把它的头摘掉,它的身体还能活动五六天。
、基因强大,底气十足
蟑螂有个嗅觉感受器,是其他参照物种的两倍。嗅觉感受器的扩张可以让美洲蟑螂更容易识别、追踪到食物,尤其是它最喜欢的发酵食物。
此外,它还有种味觉感受器,能够轻松逃避“坏食物”,这也是它的一种自我保护系统。
那万一不小心中毒了怎么办?别担心,它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解毒酶系统能够自我解毒。
而且它还有很强的免疫能力,能容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正是这庞大的基因组让蟑螂得以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生殖繁衍,搏得“打不死的小强”的“美誉”。
据说家里出现1只蟑螂,就已经有十几万蟑螂?蟑螂是群居性昆虫,假如一只蟑螂来到了你家里,找到了既温暖又潮湿的地方居住,它们会发出讯息,找来自己的同伴一起居住。
蟑螂一般白天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到了晚上就偷偷跑出来在家里到处找食物、找水。也就是说一般白天发现蟑螂,能说明家里蟑螂数量比较多了。
至于是不是十几万只蟑螂,要看蟑螂在你家居住多久了。
一只雌性蟑螂的卵鞘能孵化出十几只-几十只的小蟑螂,卵鞘就像是一个育儿仓一样,不管在黏在什么地方或由雌蟑螂携带着到处跑,都不会影响里面卵的孵化。
德国小蠊的雌性蟑螂能一直携带卵鞘到孵化,也可以说是边走边“生”。
蟑螂从哪里来?蟑螂的活动离不开本能驱使,蟑螂侵入家庭的主要目的是寻找适宜的栖息环境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1、室外温度降低,蟑螂会入侵较温暖的室内;室内温度降低,蟑螂会移居炉灶周围缝隙或发热的电器设备里;
2、干燥的天气或环境下,蟑螂则向水槽或水管等有水源的地方迅速迁移。
、蟑螂也可以通过墙洞和门、窗缝隙、阴沟下水道等移动到周边区域,也可以通过家具搬运、行李托运、食品及其包装品的运输而被动携带,导致迁移。
比如,我曾经在出差回家收拾行李的过程中,发现行李箱中的小蠊,估计大概率是从外面携带回来的。
其实,蟑螂的主动活动迁移是有限的,通过被动携带才是造成目前蟑螂世界性分布的主要原因。
秋冬季蟑螂会自然消亡吗?谣言:秋冬季蟑螂会自然消亡。
来源:蟑螂在夏天最猖獗,进入秋冬季它们自然就死了,不用考虑灭蟑。
真相:北京地区常年活跃的蟑螂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体型较大的名为“美洲大蠊”,另一种体型较小的名叫“德国小蠊”,在下水道里更常见。
蟑螂的生命力特别顽强,不存在进入秋冬季就会自然死亡的情况。不过秋冬季节尤其是刚刚供暖后,是最佳的灭蟑时机,如果家庭或单位蟑螂密度高,可以趁机进行灭蟑。
蟑螂喜欢聚集在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场所,因此在秋天气温依然高的情况下,蟑螂不仅不会死亡,反而是最适宜蟑螂疯狂繁衍的季节!
此外,厨房中因为食物丰富,也是蟑螂密度较高的场所。即便在生存环境中没有食物时,蟑螂依靠啃点纸屑一样能够维持生命。
因此,灭蟑是一项长期工程,居家灭蟑不需要等到最佳时机,随时发现随时消杀。
蟑螂是过敏源之一,很多人还不知情!你知道吗?
臭名昭著的蟑螂除了污染食物、传播疾病,竟然还可能让“过敏星人”过敏
蟑螂是重要的室内吸入性过敏原,常引起过敏性鼻炎-结膜炎、过敏性哮喘。
科学家已从德国小蠊中分离出至少10种过敏原(组分),其中,Blag1是主要过敏原,并表现出与其它昆虫(果蝇和蚊虫)的交叉反应性。
Blag1在蟑螂中肠道产生,可在蟑螂粪便中发现,有致敏活性,且能上调蛋白酶激活受体,增强Th2细胞因子的产生
在一项科学研究中发现,77%蟑螂致敏的人体内产生了Blag1特异性IgE。
Blag2是另一种重要的过敏原,会同蚊子和真菌过敏原发生交叉反应。在一项科学研究中发现,58%蟑螂致敏的人体内产生了Blag2特异性IgE。
Blag7(和Pera7)是一种原肌球蛋白,因其与多种动物,包括尘螨、甲壳纲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原肌球蛋白结构同源,存在交叉反应性,被认为是一种泛过敏原。
除了过敏原外,科学研究发现蟑螂甲壳素和粪便与过敏相关的Th2炎症有关。
因此,蟑螂以及其它含甲壳素的生物导致的临床过敏症状可能比其它室内过敏原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
注意!娇嫩的娃娃受蟑螂影响极大!孩子是非常容易被蟑螂盯上的,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婴幼儿的皮肤娇嫩,吹弹可破,蟑螂喜欢这样的皮肤;
2.爱出汗:蟑螂主要是通过对人体散发出来的热量、二氧化碳以及气味来追踪和定位的。婴幼儿散发的热量较多,出汗多,所以就很容易成为蟑螂的目标。
.婴儿由于喝奶身上常常散发奶香,这是蟑螂喜欢的又香又甜的目标。
4.深色衣服:蟑螂喜欢穿深色衣服的人。如果外出给宝宝穿的衣服颜色较深,也很容易成为蟑螂的特定目标。
很多宝妈都会都会特别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