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休闲、消暑、健身的运动,成为了不少市民,特别是青少年重要的健身方式。随着夏季的到来,游泳成为消暑锻炼身体好方法,但为确保游泳安全,市民夏季游泳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游泳之前不要吃得过饱或者过饿,尽量在吃饭1小时后下水,如果发觉自己有饥饿的现象,就应该在下水前补充食物,避免在游泳期间发生抽筋。
2.做好准备运动,游泳是一项需要全身配合的高消耗能量的运动,在游泳之前必须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将四肢关节与肌肉运动起来,好应付水中高强度的运动量。
3.在下去游泳之前,尽量先冲澡再进泳池,也可以用手泼水将前胸与后背拍湿,让身体有一个适应水温的过程,然后再慢慢下水,避免过快入水,容易引起身体感冒受凉等。
4.如果在室外游泳池游泳,需注意防晒,应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应选择傍晚太阳下山的时候游泳最好,涂抹防水防晒霜,上岸后,尽量在荫凉处歇息,或用浴巾保护皮肤。
5.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眼疾不宜游泳,避免伤口受到感染或者将皮肤病传染给他人。同时,感冒、生病、身体不适或虚弱时也不宜游泳。
6.不要在池内停留过久,游泳池内夏季人多时,会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存活,久留会增加感染机率。所以,夏季每次呆在室内游泳场所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
7.游泳后要彻底清洁,游泳后皮肤上残留很多游泳池里的病原微生物及消毒剂等,要进行彻底的清洁。此外,对于使用的泳具、泳衣亦要进行彻底的清洁。下次使用前一定要经过日光曝晒后再使用。
游泳时耳朵进水的处理方法
由于水又有一定的张力,进入狭窄的外耳道后形成屏障而把外耳道分成两段,又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屏障与鼓膜之间产生副压,维持着水屏障两边压力的平衡,使水不易自动流出。有时外耳道内有较大的耵聍阻塞,则水进入耳道后更易包裹于耵聍周围而不易流出。耳内进水后会出现耳内闭闷,听力下降,头昏,十分不舒服,因此人们往往非常迫切想把水排出来。有人甚至用不干净的夹子、火柴棒、小钥匙等掏耳,这样虽然可侥幸将水屏障掏破,使水流出,但也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鼓膜,而导致耳部疾病。
耳内进水后应及时将水排出,最常见的方法是:
1.单足跳跃法:患耳向下,借用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向下从外耳道流出。
2.活动外耳道法:可连续用手掌压迫耳屏或用手指牵拉耳廓;或反复地做张口动作,活动颞颌关节,均可使外耳道皮肤不断上下左右活动或改变水屏障稳定性和压力的平稳,使水向外从外耳道流出。
3.外耳道清理法:用干净的细棉签轻轻探入外耳道,一旦接触到水屏障时即可把水吸出。
由于游泳池或河水不干净,污水入耳后引起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感染,或耳内进水后处理不当,如不洁挖耳等,常可引起以下几种耳病: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耵聍阻塞,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如果耳内进水后出现以上症状,应暂时停止游泳,医院检查,对症治疗。(图片来源/百度图片;文字来源/光明网)
白癜风好治吗白癜风怎么治疗比较好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