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疗法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且副作用较小。随着技术的发展,中药颗粒剂型及自动中药煎药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同时也避免了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及耐药性的产生。
耳
1
外耳道疖和弥漫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疖为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化脓性感染,可局限于一处或数处。
弥漫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发生的较广泛的炎症,中医学称为耳疮或耳痈。
病因病理:多因为患者挖耳朵导致皮肤损伤,并由细菌感染而致。中医认为,肝胆火盛,风热毒邪外侵,循经入耳,毒热与气血相搏,凝聚而成疮疖。
临床表现:耳窍肿痛,甚至肿痛延至耳根,影响张口和咀嚼,牵拉耳廓或轻压耳屏时患者即感觉疼痛,严重时伴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选药及方解:以龙胆草泻肝胆之火;栀子清三焦之热;地丁、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丹皮凉血;柴胡疏肝理气及引药直达病所。兼恶寒发热者,加荆芥、薄荷以发散表邪。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2
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在基层为常见病,俗称“烂耳朵”,中医有聤耳、脓耳之称。
病因病理:本病多因三焦蕴热,复感外邪,风热上扰,凝聚于耳底,蕴久化腐成脓,经气阻塞,不通则痛,导致听力下降。
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多发于外感风热。
临床表现:初起耳内作痛,重者跳痛难忍,咳嗽、吞咽时疼痛加重。脓汁外溢后,疼痛减轻,多伴恶寒、发热等不适。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选药及方解:栀子清三焦之热;柴胡解肝胆郁热;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牛蒡子、薄荷、荆芥清热解表。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多因急性期未治愈,迁延而致。
临床表现:患者长期或反复耳内流脓,流黏液,或有恶臭,听力障碍,每遇外感则症状加重,常伴耳鸣、耳痛、头痛、低热、眩晕等全身症状。
治法:滋阴降火,清利肝胆。
选药及方解:肝胆蕴热未清,耳为肾窍,耳漏日久,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故见低热、眩晕、耳鸣等症状。药选熟地、元参滋养肾阴;黄柏、知母滋阴降火;柴胡、龙胆草清肝胆郁热;丹皮凉血解毒。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鼻
1
过敏性鼻炎
本病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往往突然发作,多见于过敏性体质的患者,有时与其他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等)同时并发,临床上以流清涕、打喷嚏、鼻痒为主要症状。
病因病理:多因肺气虚,卫外不固,兼受风邪,肺气失宣,以致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症状。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选药及方解:药选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益气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半夏、甘草和胃调和;五味子敛肺固表;细辛散寒祛风。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2
慢性鼻炎
本病多因急性期治疗不当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临床上以鼻塞、流涕为主要症状,属于上呼吸道的常见病。
病因病理:多因肺气不足,内有伏热,外受风寒或风热而致。
一、风寒型
交替或间歇鼻塞,常常流涕,甚则头痛、头胀,遇冷则症状加重。苔白,脉濡细。
治法:宣肺通窍,疏风散寒。
选药及方解:药选辛夷花、白芷、细辛宣散升清、通窍散风;升麻解表散风;苏叶祛风散寒;藁本、防风祛风胜湿;石菖蒲芳香开窍;甘草和中。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二、风热型
时而鼻塞,鼻燥咽干,涕黄稠不易擤出,头胀不适,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散风,宣肺通窍。
选药及方解:本型以肺胃蕴热复感风热为主要症状,药选石膏、黄芩清肺胃伏热;桑叶、菊花宣肺解表;杏仁、辛夷花、桔梗宣肺通窍;元参清热泻火。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3
慢性鼻窦炎
本病中医学称为鼻渊,因为病程长,缠绵日久,以流鼻涕、鼻塞为主要症状,甚则头痛,故有“脑漏”之称。
病因病理:多因外感风热,或因风寒侵袭,郁久化热,熏蒸清窍而致;或肺气虚寒,津液不得下降,壅于空窍而成。
一、风火型
鼻塞不通,时流黄涕,头痛、头昏,嗅觉不灵,甚而流脓涕,有恶臭,或伴全身不适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
选药及方解:热毒壅盛,肺窍不通,故流脓涕及头昏脑涨。药选石膏清肺胃热;牛蒡子、连翘清热解毒;石菖蒲、辛夷花、细辛疏风散邪通鼻窍;荷叶、桔梗、薄荷清热解毒;元参育阴降火。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二、风寒型
交替性鼻塞不通,时流浊涕或脓涕,有腥臭味,伴有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精神疲乏等症状。
治法:辛温疏解,佐以解毒。
选药及方解:药选沙参补益肺气,育阴清热;诃子肉敛肺降火;荆芥、细辛、麻黄、辛夷花辛温疏解;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桔梗载药上行。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咽喉
1
慢性喉炎
本病多因急性喉炎反复发作,或因慢性鼻炎、鼻窦炎引起的分泌物流入喉部,或因喉部经常受化学气体及粉尘刺激而致,或因烟酒、辛辣油腻食物的刺激而导致。
病因病理:多种病因导致肺阴不足,痰涎不化所致。
临床表现:喉内痛伴异物感,声音嘶哑,咽干咽痒,喉内有稠痰,咯吐不爽,或干咳无痰,舌质红,脉细滑。
选药及方解:药选生地、元参、沙参、麦冬养阴生津;土贝母、海浮石清热化痰;薄荷、胖大海清热利咽。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2
急性喉炎
病因病理:本病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侵袭肺脏,肺失清肃,痰热上壅而致,或因烟酒、辛辣油腻食物的刺激而导致。
临床表现:初起可有恶寒,发热,喉部不适,咽干咽痒,时有咳嗽,或干咳无痰,咳时则觉喉痛,声音低哑,甚则嘶哑,或失音。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利咽喉。
选药及方解:药选薄荷、牛蒡子清热解表;桔梗、杏仁宣肺化痰;蝉衣、胖大海、射干清热解毒利咽喉。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3
急性咽炎
本病是咽部黏膜的急性炎症。
病因病理:因外感风热或烟酒、辛辣油腻食物的刺激,积热上攻咽喉。
临床表现:咽部红肿、灼热、疼痛,咽中有堵塞感,吞咽不利,声音嘶哑;或伴头痛,恶风恶寒,咳嗽,痰多,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选药及方解:药选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衣清热疏风解表;桔梗、山豆根、射干清热利咽。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调整药物用量。
随症加减:里热重者,去蝉衣、荆芥,加黄芩、石膏、金银花;痰热重者,加贝母、瓜蒌;阴虚火旺者,加生地、元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小便黄赤者,加竹叶、芦根;肝火旺者,加菊花、白芍。
4
慢性咽炎
由于急性咽炎反复发作,逐渐转为慢性,或患慢性鼻炎、鼻窦炎,常因鼻塞而张口呼吸,或脓性分泌物刺激咽部引起的慢性咽炎。
病因病理:本病多因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消灼肺阴、熏燎咽喉所致;或因烟酒、辛辣油腻食物的刺激等诱发。
一、肺热型
既往有急性咽炎史,反复发作,咽疼不适,或伴咳嗽,口干欲饮,舌苔薄白,舌质微红,脉弦细。
治法:养阴清肺。
选药及方解:药选元参、麦冬养阴生津;桔梗、山豆根、射干、生甘草清热利咽。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二、虚火型
喑哑,声粗甚则失音,常以晨起为重。咽浅红,咽干,咽痛,伴咳嗽,唇红颧赤,精神疲乏,苔薄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选药及方解:药选生地、熟地、元参、麦冬滋补肾阴;黄柏、丹皮清热凉血。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5
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乳蛾)
病因病理:多因肺胃之火上升,风热之邪外侵,风火相搏,夹痰凝滞而成;或烟酒、辛辣油腻食物的刺激,导致热毒蕴结而成。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咽痛,扁桃体红肿增大,甚则有黄白色点状渗出物,或形成白膜。咽痛常放射至耳部,吞咽困难,说话及吞咽时疼痛加重,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苔白厚,脉滑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选药及方解:本证以肺胃蕴热,外感风热多见。药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石膏、黄芩清气分热,利上焦;薄荷散表邪;山豆根、桔梗利咽喉,开肺气;元参、麦冬清热生津。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调整药物用量。
邓州市张村镇杜庄村卫生室杜朋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