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流脓亦称耳脓,是指外耳道内流出脓浊分泌物的症状和体征。多因热毒壅盛或湿浊邪毒滞留耳窍所致。主要见于急、慢性脓耳,亦可见于耳疖、耳疮等。临床当根据耳流脓的病种与证候进行论治,若对以耳流脓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耳流脓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1、水湿浸耳:素有慢性脓耳,复因外感风寒或污水入耳,肺气不宣,肃降不行,水湿停聚,上干于耳,致耳内淌水、流脓。
2、风热犯耳:素有慢性脓耳,复因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邪入少阳,聚于耳窍,致流脓增多。
3、肝火犯耳:外感六淫失治,火热炽盛,内传肝胆,循经上蒸耳窍,气血壅盛,化腐成脓。
4、邪恋耳窍:急性脓耳好转期,邪毒未尽,或久病脓耳,脾胃亏虚,气血不足,驱邪不力,湿浊之邪久滞于耳。
5、痰凝耳窍:久病脓耳,阳气不足,肾虚骨弱,浊阴上干,蚀损耳骨肌膜。
1、症状表现:外耳道内流出脓浊分泌物,或鼓室内有脓浊分泌物积留。外耳道油性耵聍,不属耳流脓;外耳道流出物类似水样,糖还原试验阳性,见于颅底骨折患者,多属脑脊液耳漏,不属耳流脓。
2、症状分类:除按脓的色泽多有白脓与黄脓之分外,按脓的性质一般可分为: (1)浆液性耳脓:耳内分泌物如清水样,量较多。 (2)粘液性耳脓:耳脓呈粘液性,质清稀或不稀不稠,色白或黄白。
(3)脓性与粘脓性耳脓:耳内分泌物稠浊如脓,色黄或黄白者为脓性;分泌物呈脓性与粘性混合者,为粘脓性。 (4)脓血性耳脓:即耳内分泌物夹有血迹者。 (5)胆脂瘤性耳脓:鼓室内或上鼓室内有分泌物呈豆渣样积留,臭秽难闻。
3、伴随症:一般伴有耳聋、耳鸣,有时伴有耳痛。 4、问诊:应注意了解耳流脓的原因、脓液的性质、量的多少、病程的长短、有何伴随症等。
5、检查:应注意观察耳脓的性状、色泽,并注意观察耳膜有无充血、穿孔,鼓室内有无秽浊分泌物积留或陶出,必要时行乳突X线照片。
1、新病耳脓黄浊,伴耳痛甚、发热,检查见耳膜充血、小穿孔者,多属急性脓耳。
2、久病耳内流脓,每于感冒后增多,检查见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耳聋较轻,多为慢性脓耳单纯型。
3、久病耳内流脓,或有嗅味,检查见鼓膜呈边缘性穿孔或松弛部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听骨链破坏,多为慢性脓耳骨疡型。
4、久病脓耳,耳内分泌物量少而有特殊恶臭,检查见鼓膜松弛部边缘性穿孔,在鼓室或上鼓室内可掏出豆渣样胆脂瘤物,多为慢性脓耳胆脂瘤型。
5、久病耳脓或黄或白、时多时少,检查见耳膜穿孔或大或小者,多属慢性脓耳。
6、经常性流少量脓液,耳内瘙痒,检查见鼓膜弥漫性充血、其表面有颗粒状肉芽组织及少许渗出物者,多属慢性肉芽性耳膜疮。久病耳脓或黄或白、时多时少,检查见耳膜穿孔或大或小者,多属慢性脓耳。
7、耳痛甚,检查见外耳道有局限性红肿突起,或突起处表面有黄白点状脓栓如椒目者,属耳疖[疔]。
8、耳痛,检查见外耳道肌肤弥漫性红肿,浅表糜烂,有少量粘脓分泌物者,多属耳疮。
中医辨证施治、一人一方,综合调理,治疗谨遵医嘱。
(本文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
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