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陕北人俗称“新正上月”。在陕北农历首月里,新正上月蕴含着璀璨晶莹的民俗文化,历史深处赋予这个月很多精彩的传奇。
正月初一日的老早就有人开始放炮了,前庄后舍的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紧接着就是向灶神、门神、土神等神位敬香烧纸了。人们双手举起跃动火苗的黄香把子,高过头顶,一躬身,一仰头,朝拜三回后,虔诚地将黄香端端正正点进香筒里。默默向神灵求吉纳祥,驱祸辟灾,心中浮泛起美好生活的涟漪。祭祀家神后,转身就要上庙了。周边村舍的庙宇,清晨的钟声不断敲响,响声传出庙宇,传向远方,传到天际,传出一股股的神秘和神圣感来。庙宇的馨盆里,香炉内,香纸燃烧的火焰,映红每一个上香人的脸膛,脸盘上浮泛出红光满面的光彩,绽放出新正上月的喜悦。
人们见面后,平辈人的第一句话是:“过年好。”
小字辈对年长者,先问上一句话:“过年康健。”
新编《绥德县志》说“正月初一”:“旧时鸡鸣换新衣,焚香,燃爆竹,接喜神祈福。”
鞭炮未发明时,使用的“爆竹”,有资料称“爆竹的燃放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诗经·小雅·庭燎》中提到的“庭燎之光”就是用竹筒做成火炬,燃烧时发出的声响。
过年要放爆竹、铁炮、纸炮,响声震天动地,具有避邪镇妖之说,从很多资料看到,说“年”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一种怪兽,常常危害人们的性命。但是,据人们生活中的经验证实,这种怪兽,有三怕:火、红、响。如是说来很有科学道理,古人发明了火之后,不但可以食用到熟食的食品,同时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所有的猛兽和有灵性的怪物,见到熊熊烈火就逃之夭夭。同样,巨大的声响,高声的声音,亦是吓跑野物和走兽的有效法。由是说来,凡过年逢节,婚丧大事等,不论是垒火塔塔、转火堆堆,还是放炮燃火焰,鸣锣击鼓,响吹细打,都有驱除邪恶、避凶镇妖、求吉纳祥、期盼美好的含义在内,就很好理解了。
太阳冒花之时,家家户户开始吃扁食(饺子),讲究谁家吃得越早,是为明年越好。亦有食用钱钱饭的人家,将黑豆压成铜钱形的圆片,兑上小米而煮之稀饭,蕴含一年有钱使用的意义。
大年初一的一大早,晚辈向长辈行磕头之礼,长辈回礼一些小钱,是为“压岁钱”,或美言几句。亦有极为爱门户的人家,会给串门子的小娃娃,送上几个捏好的面花花。历代积淀的中华民族美德,尊老爱幼,和谐相处的情怀,得以体现。
“忙月尽,闲初一”,再有生活搁不下手的,禁忌这一天来做活。否则,就感到一整年要操磨,有永远做不完生活的烦心事,人们忌高声说话,不要嘶声嘹哇,更忌讳吵嘴斗阵。即便小娃娃们,做错小事,大人不会吹胡子瞪眼睛,心存一片忍耐和友好的感情。人们这一天吃好,穿好。大人们的情怀是喜眉拉笑,娃娃们的行动是跳天索地,体现出一派和善的、悠闲的氛围来。
正月初二,是走亲戚拜年的活动日。女婿会拜岳父岳母,出嫁的女儿和女婿,手提上猪蹄子、酒瓶子,或年茶饭,回娘家和拜望老丈人,称“拜丈人”。其他人,提上礼品或到舅父舅母,或到姑父姑母等长辈家门处拜访,跟随着的小娃娃们亦向长者行磕头礼,长辈给孩子们回礼一点小钱,称“喜钱”,或叫“添喜”。
初三到初四是走亲戚串朋友的日子,不分长幼,不说辈分,相互来往,往来造访。这一相互之间友好的交往,体现出中华民族礼尚往来的友谊美德。
初五,称“破五”,或叫“填穷坑”、“送穷神”。据《燕京岁时记》载:“初五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在陕北亦曾很看重“不得以生米为炊”。人们将此俗称为“不吃囫囵的”,即指米、豆等粮食未经碾、磨而破碎,不可下锅食用。只能吃食经碾、磨破碎后的米馍、面食等。
《康熙延绥镇志》“岁时”载“五日。黎明。扫除尘垢,名送穷神。是日饱食,谓填五穷。”人们在初五吃好吃饱,忌讳空腹、饿着肚子。这一填五穷的臆想,反映出陕北人穷苦过日子过得实在是怕到心底了,以此来想像着脱贫美好地过日子。如是,人们还设法在庄稼的柴禾里搜翻拾拣出来几颗粮食,放在粮仓、粮囤内,亦为“填穷坑”,更有人拣拾回来几枝柴禾搁放在柴垛上,是为“添财”。是日,人们将几天积攒下来的垃圾垢尘,倒得远远,是为“送穷”。有老者端上灶灰,灶灰表示灰气、晦味,走到冰滩上,将灶灰倒下,然后在灶灰间划上一个圆圈,口中念叨着:“穷鬼,穷鬼,速离我去。”
初六,俗称“过小年”,民间认为除夕过大年,是给鬼神过年,初六才是给人过年。初六过小年和过大年一样,放炮,点香,晚上的红灯笼彻夜点着,忌讳黑灯瞎火。家中的油灯整夜不得吹熄,明灯蜡烛过小年。
初七,是为“人七”,即人的节日。据有人考证,两晋以来古人就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有传说女娲头一天捏出鸡,称“鸡日”。第二天捏出狗,即“狗日”。第三天捏出猪,叫“猪日”。第四天捏出羊,为“羊日”。第五天捏出牛,是“牛日”。第六天捏出马,曰“马日”。到了第七天,便有了人的出现,故人的生日,称“人日”。
初十,老鼠嫁女日。据《康熙延绥镇志》“岁时”载:“十日,名老鼠嫁女日。是夜,家人灭烛早寝,恐惊之。”延安地区一说老鼠嫁女日在正月十二日,并说“俗为老鼠嫁女日,忌食小米。”民间以为,吃了小米是夺了鼠食,脖子上会长老鼠疮。老鼠嫁女日,人们认为此是祀鼠活动,由图腾崇拜和敬仰动物生存的遗风而来。是人与自然界动物和谐相处的体现。也有人认为“嫁鼠”有“送鼠出嫁”的含义,意味着送鼠“自家而出”,达到除旧迎新,祛灾纳吉的意义。”
十三、十五,民谚说:“不忌十三,骨节跌断,”“不忌十五,神灵没火”。两则民谚忌俗针线,陕北妇女针线活特多,一家人的缝新补烂,纳鞋做袜,都要经过飞针走线的工序才能完成,少走一个针脚就不成针线活。新正上月,忌讳两天做针线活路,亦是妇女们很好的心灵放假,身体的休养。
十五日元宵节,也是“灯节”。灯节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民俗,据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我国已有上元节放灯的习俗,无论是豪宅还是寒门都挂起红灯笼,庆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夜晚的到来。
陕北闹元宵,据《康熙延绥镇志》“岁时”载:“上元,天官诞辰,俗为尤重。街市遍张灯火、花炮及火场,但优戏乐,士女聚观焉。是夜,用面为不托,名灯盏,注油燃灯。”元宵节的活动,延续至今,陕北的街头上晚间彩灯闪闪,到处垒起火塔塔,熊熊的火焰燃放开来,人们绕起火塔转着圈子。
在农村,正月十五有闹秧歌搬水船的习俗,晚上亦有转九曲的活动。灯场中三百多盏明灯一齐点燃,是不夜天的景观。家家户户的灯笼悬挂在大门上,或土神位前,彻夜不熄的灯光照亮村庄,跑龙船、猜灯谜、吃元宵、吹唢呐,一片红红火火闹元宵的景观。
十六,光绪《绥德州志》“风俗”载:“晚间人们在门前举火以燎百病。”正月十六燎百病的风情,在陕北延继至今。这一天人们上山砍回一些圪针,或搂上一些硬柴,或寻找一点豆秧秆,堆放在土神位前。到了晚上燃起火焰,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搂出家中的一些被褥,或枕头,或衣服等,在火堆上来回飘扬,还一边念祷着:“燎百病,燎百病,百病消散身安宁。”还有一些大娃娃们在火堆上跳跃,大人们将腿抬在火堆旁跷火,亦有人抱起幼童在火堆边绕圈,都是燎百病的行动。
燎百病的活动,不难看出,正月过后,春天到来,疫情滋生,细菌漫延,人们就极易生病。但在过去,缺医无药,听天由命,燎百病的臆念,在人们的头脑产生,就易理解了。
十九,有民俗“不忌十九,跌断圪扭”、“不忌十九,女婿直走”。前则民谚是指不做针线活,后则民谚告诫女婿要回家,不宜在岳父家停留。
二十,二十一,亦有忌俗,如“不忌二十,养白头哩”,“不忌二十,要起单痛哩”。其中的“养白头哩”指生养怪异的白头发的孩子。“起单痛哩”,且指一耳朵生耳膜炎。如是说来,告诫妇女们不要动针线,好好休息几天,一过二月初二,一切忌禁被解除。
又据光绪《绥德卅志》载:“二十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大填仓。”
二十三,《康熙延绥镇志》“岁时”说:“二十三,夜聚猪羊骨,杂烧之,名炼干。俗谚曰‘大忌二十三,太上老君不出庵。’炼干者,炼丹也。”同时,亦有民谚说:“不忌二十三,女婿往土里钻。”说得二十三日,女婿应返回家,不宜在岳父家住着。
民谚:
肥正月瘦二月,可怜不过三四月。正月光光二月猫,三月的叫驴满沟嚎。
正月人们有粮食,并且吃得也好,到了二月就缺粮食,故称“瘦二月”。三四月青黄不接,更没有粮食吃,就要饿肚子。
“光光”指“光棍汉”,正月的光棍汉过着没忧虑的生活。二月猫和三月的公驴是为发情时期。
月尽,为正月最后一天,陕北民俗这一天多食用包起来的食品,诸如黑节、扁食,都是有馅的吃食。这些吃食都用双手来包捏制作,名为“捏狼口”。陕北地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野狼到处出没,伤人害畜,给人们带来灾害,故人们食用这些食品,臆想着把狼的嘴巴捏住,不要伤人害畜。
因为人们信奉万物有灵,还把这些有灵的臆想感化为神灵的想象,并且有自古以来的敬畏情怀。随着时期的推移,社会的进化,正月里的很多禁忌被人们解禁和淡化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