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月宝宝常见异常症状与不适的应对
宝宝湿疹
宝宝湿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可以发生在小儿任何年龄和任何身体部位,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患儿大多是1~6个月的小婴儿,通常在出生后2~3个月时发病。其中,以吃配方奶的胖婴儿多见。患儿容易反复地发生呼吸道感染或腹泻,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概率也较高。
湿疹不会传染,但容易反复发作,一般在1岁以后逐渐好转,很多患儿在2岁以内可以自愈,只有少数遗留到儿童期或成人期,伴随终身。
渗出性奶癣是婴儿患病最多的一种,多见于肥胖的婴儿,皮疹主要长在头顶、额和面颊部,并且对称分布,皮疹有明显的渗液;脂溢性湿疹多发于婴儿的头皮、面部、两眉之间及眉弓、眼睑处,皮疹渗出淡黄色脂性液体,并形成黄色油腻性结痂;干燥性湿疹为小丘疹及红斑,但皮疹没有渗出液,而是有糠皮样脱屑及细小鳞屑。
宝宝皮肤出现轻度瘙痒时不用服药,如果瘙痒严重,患儿不停哭闹,影响睡眠和食欲,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抗过敏药,同时适量服用一些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6片,以减轻痒感,安静入睡。
当婴儿皮肤上出现湿疹时,进行母乳喂养的妈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必须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鱼、虾、海鲜等,以免母乳具有刺激性,加重患儿的湿疹。应饮鲜橘汁,多吃其他新鲜水果。
当宝宝添加辅食后,如果发现某种食物明显诱发婴儿湿疹时,应该马上避免再喂食。比如,婴儿对鸡蛋清过敏,可以暂时只给他吃蛋黄,不吃蛋清。
便秘
宝宝在大便时非常用力,有时因屏息用力,小脸涨得发红、胳膊使劲、脖子梗着、皱着眉毛,有时还会发出特殊的声响。每每看到宝宝这样,妈妈便会担心宝宝是否便秘。
其实,这是因为宝宝的神经发育得还不健全,对各种肌肉群的调节和控制不准确,往往是一处用力引起全身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神经系统会选择性地控制某一群或某几群肌肉协调活动,无关的肌肉就会处于松弛状态,大便时就不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了。
新手妈妈必须分清宝宝是否真的便秘了。便秘是指大便干硬,数天没有大便,而且排便困难。如果宝宝几天也拉不出,或者排便时大便较硬,损伤了肛门,则可以咨询一下医生寻找一些促进排便的方法。
枕秃
孩子因汗多而头痒,躺着时喜欢磨头止痒,时间久了后脑勺处的头发被磨光了,就形成枕秃圈(医学上称“环形脱发”)。
还有些婴儿头面部有湿疹,也会引起皮肤发痒。这些原因均可使婴儿在枕头上蹭头,出现枕秃。还有一些孩子是因为缺钙引起的枕秃,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及钙制剂。
吐奶溢奶
很多出生后就有吐奶习惯的宝宝,在1~2个月的时候吐奶最严重,这种情况在男宝宝身上会更多出现。
宝宝吐奶前没有任何异常表现,只是突然喷出一口或数口奶。如果宝宝刚吃完奶就喷出奶来,一般都是奶水状,如果过了20分钟左右再吐出奶来,则会因奶在胃内受胃酸的作用而呈凝固的奶块状。
如果宝宝不发热或吐过奶之后没有不适反应,就不必担心,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这种生理现象到宝宝3个月时就会减轻,在4个月以后逐渐消失。
宝宝在刚吃完奶后就直接把奶水喷出来,如果是因为有空气进入宝宝的胃内,需要在吃完奶后让宝宝打嗝后再放到床上;如果是因为哺喂的量过多,则可以通过适当减少喂奶量来解决,当然要观察减少喂奶量后是否会营养不足,这可以通过宝宝体重是否正常增加来判断。另外在喂奶后尽量不要剧烈地晃动宝宝。
如果宝宝在喂奶后有较强的呕吐现象,有时呈喷射状,可见黄绿色胆汁,甚至吐出咖啡色汁液,那就不是生理现象,而是病理性吐奶了。宝宝如果患有肥厚性幽门狭窄或胃食管反流等疾病,都会有这种吐奶情况出现。因疾病所致的吐奶,宝宝往往在吐奶前有哭闹、使劲翻腾,脸憋得发红等痛苦的表情,有时还会有腹泻、发热、腹胀等异常表现。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妈医院检查治疗。
耳道进水
吐奶的宝宝吐出的奶,或者吃奶时顺着嘴角流出的奶,有的时候会流到耳朵里。一般这种情况不会引起中耳炎,不用惊慌,流入的奶水及时用消毒棉棒吸出即可,但不可捅得太深。如果用不干净的布,或者硬一点的东西擦伤宝宝的耳道会引起外耳炎。
一般情况下,宝宝的耳朵里会有呈浅黄色片状或者呈油膏状的耳屎附在外耳道壁上。少量的耳屎可以起到保护听力的作用,不需要作特殊处理,多数时候会随着宝宝吃奶时因面颊活动而自动掉出来。但如果宝宝流进耳朵里的奶水没有及时处理干净而让耳屎结成了硬块,医院的五官科请专门的医生来处理,千万不要自行掏挖,以免伤到宝宝。
如果宝宝的耳朵里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医院诊治。同时,在洗澡的时候也要防止水流进宝宝的耳朵里。
看了这篇文章,大家是否有收获呢?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此为止,更多母婴护理干货知识尽在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