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
二、病因病机
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慢性者则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乃致肌肤甲错。发于小腿者则常由经脉弛缓,青筋暴露,气血运行不畅,湿热蕴阻,肤失濡养所致。本病的发生与心、肺、肝、脾四经的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三、诊断要点
(一)急性湿疮
相当于西医急性湿疹。本病起病较快,皮损常为对称性、原发性和多形性。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多成对称分布。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皮损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搔抓染毒多致糜烂、渗液、化脓,并可发疖、臀核等。
(二)亚急性湿疮
相当于西医亚急性湿疹。皮损较急性湿疮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自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三)慢性湿疮
相当于西医慢性湿疹。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色,皮纹显著或呈苔藓样变。皮损表面常附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
常见特定部位的湿疮有以下几种:
1.耳部湿疮
又称旋耳疮。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也可见耳轮上部及外耳道,皮损表现为红斑、流滋、结痂及皲裂,有时带脂溢性,常两侧对称。
2.头部湿疮
多由染发、生发、洗发剂等刺激引起。呈弥漫性,甚至累及整个头皮,可有脓性流滋,覆以或多或少的黄痂,痂多时可将头发黏结成团,或化脓染毒,发生臭味,甚至可使头发脱落。
3.面部湿疮
常见于额部、眉部、耳前等处。皮损为淡色或微红的红斑,其上有或多或少的鳞屑,常对称,自觉瘙痒。
4.乳房湿疮
主要见于女性。损害局限于乳头,表现为潮湿、糜烂、流滋,上覆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反复发作,可出现皲裂,疼痛,自觉瘙痒,一般不化脓。
5.脐部湿疮
皮损为位于脐窝的鲜红或暗红色斑片,或有糜烂、流滋、结痂,皮损边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肤,常有臭味,自觉瘙痒,病程较长。
6.手部湿疮
手部湿疮极为常见。好发于手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皮损形态多样,边界不清,表现为潮红、糜烂流滋、结痂。至慢性时,皮肤肥厚粗糙。
7.阴囊湿疮
为湿疮中常见的一种。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可延至肛周甚至阴茎部。有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
8.小腿湿疮
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常伴有青筋暴露,皮损呈局限性暗红色,弥漫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滋,日久皮肤变厚,色素沉着。常伴发小腿溃疡。部分患者,皮损中心色素减退,可形成继发性白癜风。
9.钱币状湿疮
是湿疮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见于冬季,与皮肤干燥同时发生。皮损好发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臀、乳房等处。皮损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
四、鉴别诊断
(一)接触性皮炎
主要与急性湿疮鉴别。接触性皮炎常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常限于接触部位,皮疹较单一,有水肿、水疱,境界清楚,去除病因后较快痊愈,不再接触即不复发。
(二)牛皮癣
与慢性湿疮相鉴别。本病好发于颈侧、肘、尾骶部,常不对称,有典型的苔藓样变,皮损倾向干燥,无多形性损害。
五、辨证论治
本病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以养血润肤为主。外治宜用温和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一)内治
1.湿热蕴肤证
(1)证候:发病快,病程短,皮损有潮红、丘疱疹,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2)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3)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水疱多,破后流滋多者,加土茯苓、鱼腥草;瘙痒重者,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热盛者,加黄连解毒汤。
2.脾虚湿蕴证
(1)证候:发病较缓,皮损潮红,丘疹,或丘疱疹少,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2)治法:健脾利湿止痒。
(3)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胃纳不香者,加藿香、佩兰;剧痒,滋水多者,加滑石、苦参;胸闷不舒者,加柴胡、枳壳。
3.血虚风燥证
(1)证候:病程长,反复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或皮损粗糙肥厚,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烫洗后瘙痒加重;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
(2)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3)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瘙痒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先煎)、夜交藤、酸枣仁;皮损粗糙、肥厚严重者,加丹参、鸡血藤、干地龙;口渴咽干者,加玄参、麦冬、石斛。
(二)外治
1.急性湿疮
初起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湿敷,或10%黄柏溶液、炉甘石洗剂外搽。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或10%黄柏溶液、三黄洗剂等湿敷,或2%—3%硼酸水冷敷,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急性湿疮后期滋水减少时,可选黄连软膏、青黛膏外搽。
2.亚急性湿疮
外治原则为消炎、止痒、干燥、收敛,选用青黛膏、3%黑豆馏油、5%黑豆馏油软膏外搽。
3.慢性湿疮
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一般可外搽5%硫黄软膏、5%—10%复方松馏油软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
六、预防与调护
急性湿疮,忌用热水烫洗,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患处。
湿疮患者,应避免搔抓,以防感染。
湿疮患者应忌食辛辣及鱼虾、鸡、鹅、牛、羊肉等发物,亦应忌食香菜、韭菜、芹菜、姜、葱、蒜等辛香之品。
急性湿疮或慢性湿疮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各种疫苗。
▼▼▼
6月10日-11日,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执医考试成功者,
将为大家带来两场直播公开课。
讲述提高通过率的私人诀窍,
考前最后救你一次!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