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是我们平时都会去做的事情,洗完之后会有一个不自觉的动作大家有注意到吗?那就是掏耳朵,其实洗澡后掏耳朵是不好的,耳朵是很脆弱的器官,耳朵疾病也有不少。我们生活中应该尽量减少伤害耳朵的行为。保护耳朵,保护听力,健康生活!
由于耳朵里面的耳屎不断出现,时不时的需要挖一挖,但是,挖耳朵也要特别小心,要选好时机和工具,如果在洗澡时掏耳朵,可能会影响耳部的健康。因为,此时耳朵比较湿,容易受外界的刺激产生中耳炎。
外耳炎主要由外部因素诱发形成
外耳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
弥漫性外耳炎由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或普通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很少为真菌等所引起。外耳道疖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一些人(如有过敏反应,牛皮癣,湿疹或脂溢性皮炎者)特别易患外耳炎。
外耳道的感染可以是局限的(疖肿),或累及整个外耳道(弥漫性外耳道炎)。较常见于夏天游泳季节,并常称为泳者耳。
诱发因素包括:进水或各种刺激物,如喷发剂或染发剂液,进入外耳道和由于要拭净耳道导致耳损伤。通过上皮的脱屑,像传送带那样运动由鼓膜外面向外传送脱屑,进行外耳道的自身清洁,患者用棉签人为地清洁外耳道(拭耳),干扰了自身清洁机制。由于拭耳的方向和上皮脱屑活动的方向相反,可将碎屑向耳道内推入,促使脱屑聚集。脱屑和耵聍吸收进入外耳道的水,引起皮肤的浸软,为致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预防外耳炎要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
防治外耳炎主要是控制感染,促使耳朵干燥,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不但损伤皮肤引起感染,而且经常刺激皮肤还容易生长“外耳道乳头状瘤”,使耳道经常出血,甚至影响听力。其次,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涂上油膏堵塞外耳道。要及时清除外耳道耵聍或异物。最后,要注意保持耳部干燥,避免损伤。
耳朵发病原因?
1、挖耳。俗话说:“耳不挖不聋”,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其可能造成耳道壁的损伤,严重的会伤及中耳和内耳,致使耳聋。
2、异物塞入耳道。家长应教育儿童勿将诸如豆类、珠子和果核等塞入耳道。遇到蚊虫之类的小虫飞入或爬入耳朵里,不要用器械直接取出,而应用酒或油滴入耳内将小虫迅速淹毙或杀死后再取出。
3、捏紧双鼻用力猛擤。不正确擤鼻有可能把鼻涕擤到中耳里去。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分次运气,压力不宜过大,一侧擤完了,再擤另一侧。
4、滥用药物。在用药之前要注意有无耳毒性。
5、鼓膜发生外伤性穿孔后冲洗或用滴耳剂。正确的方法是外耳道口用消毒棉球堵塞,以防外来细菌侵入。
6、跳水姿势不正确,导致气压变化,引起鼓膜穿孔。
游泳耳朵进水别乱掏容易伤害耳朵
游泳现在不单单是人们夏季避暑的选择,由于许多室内恒温游泳馆的出现,游泳已经成为了一年四季大家都可以进行的项目。但是游泳时很容易出现内耳进水,也就是俗称的“耳朵进水”,一旦发生大家不必慌张,正确处理就可以轻松将水排出。
由于水有一定的张力,进入狭窄的外耳道后形成屏障而把外耳道分成两段,又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屏障与鼓膜之间产生副压,维持着水屏障两边压力的平衡,使水不易自动流出。有时外耳道内有较大的耵聍阻塞,则水进入耳道后更易包裹于耵聍周围而不易流出。耳内进水后会出现耳内闭闷,听力下降,头昏,十分不舒服,因此人们往往非常迫切想把水排出来。有人甚至用不干净的夹子、火柴棒、小钥匙等掏耳,这样虽然可侥幸将水屏障掏破,使水流出,但也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鼓膜,而导致耳部疾病。
拉耳朵竟可以养肾
肾病目前困扰的人群特别庞大,很多人患有肾病却都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更有甚者,有的人不重视肾病的治疗,而导致原先的小的肾病发展成为尿毒症,从而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所以预防肾病和及早发现肾病是我们当下必须做的,今天,本文就教你一种养肾的妙招——拉耳朵。
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并治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手摩耳轮法
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提拉耳尖法
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廊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品鉴皇宫仙指,演绎幸福人生↓
皇宫仙指huanggongxianzhi
皇宫仙指——中国第一足浴养生文化传播平台。我们的理念是传播足浴、养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