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俗称耳屎,是由耳道内的耵聍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浅黄色的片状物,存在于外耳道。有的呈黄、棕褐色黏性油脂状,我们俗称为“湿耳”;有的与耳道皮肤落屑混合形成干硬块,被称为“干耳”。
许多父母认为宝宝的耳屎对宝宝有害无益,所以常常动用诸如牙签、棉签、耳勺等器具去掏宝宝的耳屎,而且一定要掏干净为止。其实,耵聍也有一定的作用,它们可以像哨兵一样守着外耳道的大门,当空气中的尘埃侵入宝宝的耳道时,可以将它们粘住,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当有小飞虫入侵宝宝的耳道,一旦尝到耳屎的味道,也会“逃之夭夭”。它们也可以起到“消声器”的作用。人之所以能够听到各种声音,是靠外界各种不同的声波传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所致。但如果声波过强,如打雷、爆炸等,鼓膜会因之而受到剧烈震动,容易造成听力损失或耳内鸣响。耵聍可以减低声波的冲击,保护鼓膜。由于宝宝的听力还处于发育阶段,所以耵聍的这种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有少数小孩耵聍腺分泌旺盛,其外耳道相对狭长、肌肉较松弛,咀嚼东西时颌关节的力量不够,平时耵聍不易被排出;若再常用带有细菌的手指去掏耳、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造成炎症时,耵聍就会增多,与外界尘土相互聚集,结为较大的团块,甚至变硬,形成棕褐色的耵聍栓塞,紧紧堵塞在耳道内。
耵聍栓塞对孩子到底有多大影响呢,大多数情况下就类似于塞了个棉球在耳朵里,听声音会有点远。有些孩子下水游泳或者洗澡时不慎将水流入耳内,耵聍栓塞遇水膨胀,会有耳朵疼痛的感觉。
家长在给孩子掏耳内的耵聍时,必须慎重、轻拭,孩子的外耳道清洁护理,可以半月1次,若耵聍分泌过多,可以每周1次。需要注意的是,宝宝的外耳道没有发育成熟,而且外耳道由于大多呈扁平缝隙状,不容易操作,加上耳内皮肤很娇嫩,经常掏耳屎很容易引起皮肤的炎症,生疖长疮,严重的可能会把鼓膜捅破,导致宝宝听力损伤。若难以取出耵聍,应在医生指导下,先向耳内滴少许滴耳油,然后由五官科医生在额镜、耳内镜配合下直视取出。
往期精彩回顾
更多育儿信息,请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白癜风根治的方法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