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
03.03
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的人数为残疾人总数的首位,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可达80万,老年性聋万。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一人群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
现广大民众的爱耳护耳意识比较淡薄,增强爱耳意识,才能降低耳聋发生
听见未来,从我做起
1
耳部疾病包括耳部的炎症、耳聋、肿瘤等。其中炎症占首位,肿瘤虽不占突出地位,但可能危及生命,应予重视。
可分为:
外耳疾病:先天性畸形、外耳道疖、外耳湿疹、外耳道胆脂瘤、外耳道乳头状瘤、鼓膜炎、外耳血肿等。
中耳疾病:卡他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中耳先天性畸形、耳硬化症、颈静脉球瘤、中耳癌、气压创伤性中耳炎等。
内耳疾病:先天性内耳畸形、迷路炎、梅尼埃尔氏病、感音神经性聋、突发性聋、颞骨骨折等。
主要症状:耳痛、耳聋、耳鸣、耳流脓、眩晕、局部肿胀、耳源性面神经麻痹
▼
2
中耳炎
中耳炎根据临床特点,分为急性和慢性中耳炎,按炎症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非化脓性(卡他性)和化脓性中耳炎两种。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见于幼儿,发展快,疼痛剧烈,为搏动性跳痛,听力损失严重和鼓膜病变明显,化脓期反应剧烈。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由急性中耳炎转变而来,表现为耳流脓、鼓膜穿孔和耳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又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坏死型)、胆脂瘤型三种,胆脂瘤型中耳炎一定要手术处理,否则易发生颅内或颅外并发症,有可能危及生命。
▼
▽
▼
中医治疗
一.药物调养法
治疗中耳炎在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的同时,局部需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拭干后再滴氯霉素、新霉素等滴耳液,必要时可用1%碘硼酸粉、地枯粉等进行耳内干燥疗法,也可服用中药进行调理。
二.针灸调养法
1.针刺法
急性期取风池、翳风、听宫、合谷、外关、足临泣穴。每次3~4穴,分组交替使用,强刺激,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取翳风、足三里、阴陵泉穴。弱刺激,用补法,留针15,针后加灸,每天1次。
2.耳针法
耳部局部消毒拭净后,取肾、内耳、内分泌、外耳穴。中度刺激,留针20~30分钟。
3
耳聋耳鸣
耳鸣耳聋可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常见于各科的多种疾病过程中,也可单独成为一种耳疾病。
症状分型1.风邪外袭:症见卒然耳鸣、耳聋,头痛恶风或有发热,骨节酸痛,或耳内作痒。治宜祛风解表。
2.肝胆火盛:症见卒然耳鸣、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或夜寐不安,大便秘结。治宜清肝泄热。
3.痰火郁结:症见两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治宜化痰清火,和胃降浊。
4.瘀阻宗脉:症见耳鸣、耳聋如塞,面色黧黑,耳流陈血。治宜通窍活血。
5.中气不足:症见耳鸣,或如蝉噪,或如钟鼓,或如水激,久则耳聋,面色黄白,倦怠乏力,神疲纳少,大便易溏。治宜益气健脾,升提中气。
6.阴血亏损:症见耳鸣嘈嘈,甚则耳聋,面色无华,唇甲苍白。治宜补益气血。
7.肝肾亏损:症见耳鸣、耳聋,兼有头晕目眩,腰酸遗精;或兼有肢软腰冷,阳痿早泄。治宜补益肝肾。
耳鸣、耳聋,多实证,与外感或痰热、气郁有关;由轻而重、逐渐发展的,或病后治疗不当、日久未愈的,多虚证,肾虚、脾虚、心肾两虚等皆有可能。《证治汇补》:“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盛也;旧聋多虚,少阴肾气不足也。”《医贯·耳论》:“耳鸣以手按之不鸣,或少减者,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
▼
▽
▼
中医治疗
实者宜分风火、痰湿、瘀结。若头痛发热,耳内作痒者属风热,宜清神散;心烦易怒则耳鸣耳聋加重者,属肝胆火热,用龙胆泻肝汤;形体肥胖,耳鸣闷沉如塞,舌苔厚腻者多痰湿,平陈汤加菖蒲、枳壳、茵陈;面色黧黑,耳聋闭塞,舌黯或有瘀点、瘀斑者多瘀,可与桃红四物汤加菖蒲、郁金。气闭而鸣者,多因生气而发,宜疏肝理气;风阻而鸣者,多有外感之征,宜疏散外邪。
虚证分气、血、肝、肾。耳鸣而疲乏无力,不欲饮食,没精打采者,多气虚脾虚,用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皮肤干燥,唇白无华,头昏寐差者,多血虚心虚,用人参养荣汤;腰酸不耐疲劳,记忆力减退者,多精亏肾虚,宜还少丹;胁肋不舒,闷闷不乐,或心烦易怒者,多肝血失和,与一贯煎加郁金、丹参。
治耳鸣耳聋有两个基本法则,一是通窍开窍,二是补益精气。实者以通窍开窍为主,开窍在通在行,行气活血、解郁泻火、祛风疏散,多辅以菖蒲、郁金;虚者补益为主,补益在滋在养,滋养精血用当归、熟地,补脾益气用人参、黄芪。实证见效较速,但需注意善后补益;虚者见效很慢,要注意随机调整处方。
4
预防耳疾
一.避免频繁掏耳朵致鼓膜穿孔
健康的外耳道具有自洁功能,耳屎(学名“耵聍”)可以阻挡外界异物入侵保护耳膜,同时使耳道皮肤保湿。多数情况下,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在空气中干燥、结成黄色薄片,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不断脱落排出耳外,因此耳道健康的人不需要频繁采耳。
二.远离噪音
远离工厂、修车、机场及一般生活中的噪音、戴耳机及随身听、鞭炮、摇滚音乐、马达及汽车等噪音。在噪音环境下暴露时间过长,不知不觉中产生内耳神经之伤害而发生耳鸣。
三.防止水流入耳内
因为皮肤和鼓膜在水中浸泡,加上耵聍的刺激,容易引起外耳炎,若原来有鼓膜穿孔者,水入耳内可引起中耳炎复发。
四.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在中医看来,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若暴怒伤肝,肝火上炎,或肝气不舒,情志不遂,均可致肝体失柔,肝气郁滞,气血运行失常,引发全身疾病,在耳则为暴聋。
耳部疾病复杂多样,不单有中耳炎、耳聋耳鸣这几种,单凭一种或两种症状并不能确诊是哪种耳部疾病,需要具体诊断,辨证施治。耳病的辨证是以望、闻、问、切四诊,就全身和耳的局部症状结合起来,在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爱耳护耳,远离耳疾!如出现耳部疼痛等不适症状请尽快就诊,避免病症加重,医院为您的听力保驾护航!
了解耳科专家,请戳一戳“阅读原文”
医院
图|网络(侵删)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