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常常教育孩子:讲卫生的宝宝才是好宝宝。的确如此,日常不少疾病都是通过看不见的病菌来传播的。因而,督促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生病的机率。但是,宝宝的某些部位并非越干净越好,如果清洁过度,反而不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发育,甚至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
鼻子
有的小宝宝爱流鼻涕,鼻涕干后会有“一坨坨”黏在鼻孔处,不仅影响美观,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宝宝的正常呼吸。有的妈妈看到后简直是手痒的不行,二话不说就“开挖”!甚至还要用棉签、洗鼻器等辅助工具,来大肆清洁一番。
但家长不知道的是,宝宝的鼻腔粘膜很薄很嫩,经常给宝宝清理鼻腔分泌物,日积月累可能会损伤鼻黏膜,致使分泌物变得更多。如果长期用手指等较粗的工具来给宝宝清理鼻子,万一挖的比较深,不仅容易造成感染,而且会影响鼻腔软骨发育,导致鼻孔变大,影响长大后的容貌。一般情况下,小宝宝的鼻屎并没有多少,在擤鼻涕的同时,基本会一并流出。
如果宝宝鼻腔内的鼻涕较稠或已经结成鼻痂时,要用一些液体(比如生理盐水、生理性海盐水)将鼻腔内的分泌物软化后引流排出。千万不要用器具或手指给宝宝挖鼻孔,以免碰伤宝宝的鼻黏膜,造成其他伤害。
①位置较浅的鼻痂:用消毒棉签蘸生理盐水、橄榄油或香油,将鼻痂润湿后,轻轻将其卷出。
②鼻腔深处的鼻痂:先往鼻孔内滴1-2滴生理盐水、生理性海盐水、橄榄油、香油或母乳,让鼻痂慢慢湿润软化。然后轻轻挤压鼻翼,鼻痂便会逐渐松脱,再用消毒棉签将其卷出。家长还可以用热毛巾敷宝宝的鼻子,利用热气软化鼻痂,反复多热敷几次,清理起来会容易很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耳朵
有些妈妈有定时帮宝宝清理耳屎的习惯,这种习惯并不好。简单来说:耳屎=耳道分泌物≠垃圾≠脏东西
耳屎能够保护宝宝的耳朵,阻隔水、微生物、小虫子等异物进入耳朵。一般情况下,耳朵会自己排出耳屎,无需家长来“掏”。宝宝的外耳道尚未发育成熟,而且较窄,大多呈扁平缝隙状,不易操作。内耳道皮肤娇嫩且免疫力差,经常掏耳屎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后果:轻则掏伤耳内皮肤而引起炎症,生疖长疮;严重可能会把鼓膜捅破,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宝宝的耳屎虽然不能经常掏,但却要经常清洁护理,包括外耳道和耳廓:
①外耳道:如果宝宝的耳屎能用肉眼看到且不是很硬,保证宝宝不乱动的情况下,可以用湿毛巾卷起来,慢慢地伸到耳朵里把耳屎转出来;或者准备一个沾过消毒药水的棉球,在宝宝睡着时塞进耳朵里,大约2-3个小时后转动棉球后取出,这样一部分耳屎也会被棉球带出来。小宝宝的耳道相比成人要短得多,家长很难感知、把控,遇到宝宝耳朵内不舒服、耳屎较深较多较硬的情况,建议到专业儿科或耳鼻喉科就诊。
②耳背耳廓:用软纱布巾轻轻擦拭耳廓和容易藏污纳垢的耳背。如果污垢比较顽固,可以用干净的棉签挖取一些润肤乳,涂抹在污垢处,2-3分钟后,再轻轻擦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私处
宝宝的私处和大人不一样,没必要洗得过于干净,更不适合用力搓。有些女宝宝私处会有些白色分泌物,这对粘膜有保护作用,可以适度清洗,但过度清洁可能会造成局部粘膜轻度损失,易受到来自肠道的细菌感染。
女宝宝和男宝宝的不同清洗方法看这里:
①女宝宝:遵循“从前向后”原则。由于女性的生理结构,尿道口、阴道口与肛门同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因此交叉感染的机会比较大。给女宝宝清洗私处时,要从中间向两边清洗小阴唇部分(小便的部位),再从前往后清洗阴部及肛门。便便中的细菌最易在褶皱处积存,所以一定要将肛门清洗干净。
②男宝宝:男宝宝的外生殖器布满神经组织,而且皮肤十分脆弱,家长在清洗时手法用力和缓,手法要轻柔,避免用力挤压、擦拭或捏到宝宝的外生殖器。
囟门
有的新生宝宝头皮上有一层黄褐色、鱼鳞般的污垢,俗称“乳痂”,不甚雅观,尤其是有“强迫症”的妈妈更是对其难以忍受。不过,妈妈们一定不能去抠!正确的办法是先用油脂将其软化,可以用软毛刷轻轻刷下,反复多次后,慢慢变得干净!一般在六个月左右,宝宝的头皮也会自然干净了。
事实上,囟门有很厚的一层膜保护,正常洗头不会对它造成伤害,但注意不要强力按压和抓挠。这个部位还是宝宝病情的观察室,如果突然间鼓了起来,尤其是在宝宝哭闹时,并且用手摸上去有紧绷绷的感觉,同时伴有发烧、呕吐等症状,说明宝宝的颅内压力增高,可能是患了脑膜炎、脑炎等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
意
事
项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过度清洁,可能会破坏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平时一定要让宝宝多多接触大自然、泥土、花草树木以及一些“小细菌”,都有利于宝宝自身免疫系统的形成,减少成年后哮喘、过敏的发生率。此外,小袋熊牛初乳粉也是提升宝宝抵抗力的好助手哦!
(以上内容为营养知识科普,不代表本品功效,请保持理性阅读)
声明免责:文章来自其他出处,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